万历皇帝说“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啥意思呢?就是说在菲律宾的这些华侨是士农工商的最底层——商人,而且有一些话没说透,这些商人大部分都是偷渡出海的,在明朝廷眼里属于弃民。换今天话讲就是祖国不反对你加入外国籍,但如果你加入了外国籍,想再加回祖国籍几乎没可能。这层含义明朝没有表达出来,但后来清朝表达出来了,即:“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
(万历皇帝画像)
屠华事件前的明朝态度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便在菲律宾置吕宋总督,按理说当时处于大航海时代,明朝的这个行为也可以说是殖民海外。但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逐渐加强,东南亚地区也就渗透进了西方势力,西班牙就是其中之一。与明朝海禁同时产生的就是海盗与走私活动,这也是沟通菲律宾与明朝福建沿海的主要纽带。万历年间,广东海盗林凤集团猖獗于东南沿海,这虽然是华人组织的海盗集团,但其中参杂了倭寇,正如《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说的“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也就是说这些海盗团伙属于勾结海外势力侵扰大明,因而遭到明庭的强烈打击,林凤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吕宋立足的。
万历二年(1574年),林凤以5000军、60余战舰进军吕宋,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伊特,并在吕宋建立基地,这一次西班牙与明军联合进攻,击败林凤集团。明朝的这个态度其实也说明了朝廷并不把菲律宾上的华人看作大明子民,虽然岛上有很多福建偷渡出关的正经商人,但林凤集团才是那个时代“华侨”的主流代表,正如后来胡宗宪《筹海图编》所言,东南倭患的14支较大团伙的头目都是华人,这也难怪明朝对海外侨民的冷酷态度了。
(海盗林凤漫画)
但作为西班牙一方又坚定的认为林凤集团是明朝推过来的华人势力,他们对于菲律宾的骚扰激化了西班牙的反华情绪。1593年,菲律宾总督达斯马里纳斯在远征摩鹿加群岛期间,因虐待华工被潘和五等人杀死,这使西班牙人坚信华人是一个毒瘤,需要时刻防范,并需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但殖民当局的反华政策并不能阻挡明朝偷渡着涌入菲律宾,因为他们需要谋求生路,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香料生意需要劳工和走私贸易商,因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菲律宾)
根据西班牙的史料记载,明朝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制裁措施,即派遣官员和船队将偷渡着拉回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月六日,明朝的武装船队由福建漳州进至马尼拉,西班牙人的记录中说是7名明朝官员领头,身份虽然不详,但级别像是总督以上。当时西班牙人判断并不明确,他们以为明朝是准备攻打菲律宾殖民势力的,但就明朝北方的压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明廷此次到访菲律宾就是来“撤侨”的,原因很简单,福建沿海几近无人区,不能再让人往外跑了。
明朝的这个举动也正迎合了西班牙的愿望,所以时任临时总督的路易斯积极配合,还为明朝船队提供了大量补给。时至三月,路易斯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殖民当局计划让马尼拉的一万华侨撤走一半,但目前只有三千人上了船。这是西班牙留下的史料,说明明朝曾为解决人口流失做过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没有唤醒侨民的回国愿望,留下来的那一批人最终都遭遇了后来的大屠杀。
屠华事件的发生与明朝的态度“吕宋有机易山,其上金豆自生,遣人采取之,可得巨万,无禁。有诏下闽,廷臣力言其谬,不报。闽当事持之,乃遣海澄丞王时和及百户干一成往勘其地”——《东西洋考·卷五·吕宋》
明朝的撤侨并不彻底,所以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矛盾依旧存在,且到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朝一个举动又令西班牙错误的判断了明廷的动机。这一年一个叫张嶷的人,向朝廷上书说菲律宾有一个地方盛产金矿,如果前往开发,则可一本万利。万历一朝本就因内忧外患穷的叮当响,听闻此事当然欣喜若狂,于是派人渡海勘探。结果当然是一场闹剧,金矿没有发现,反而给西班牙殖民者吓得不轻,殖民当局一度认为明朝这次活动是在侦查地形,为攻打菲律宾做铺垫。
“初三日,华人在大仑山饥甚,不得食,冒死攻城,夷人伏发,燃铜铳击杀华人万余,华人大溃或逃散,饿死山谷间,横尸相枕,计损二万五千人,存者三百口而已。”——《东西洋考》
当时由于菲律宾物资匮乏,很多物资都是菲律宾上的华侨过海运回,形成了一条贸易线。但经过勘探金矿一事后,华侨的这种贸易行为被认定为与明朝勾结,意图攻占菲律宾,故而进行了一场针对华侨商人的屠杀活动,西班牙殖民者对这次屠杀的指令是“遇到即杀”,也就是说见到明朝华侨就杀死。这也就引发了华人起义,虽然当时西班牙人只有一千余军,但菲律宾土著邦邦牙人都是西班牙人的帮凶,且华人多是手无寸铁的商人,因而起义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华人最终被屠者25000余人。
西班牙殖民者在这一场屠杀中掠夺了大量华商财富,这也暴露了其真实目的,所谓的勾结明廷攻打菲律宾都是借口。然而在屠杀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也极其害怕明朝的报复,故而立刻驱使土著和幸存华人,修建并加固防御工事和关键地区的要塞、修缮战舰。华商受此打击之后,菲律宾立即陷入经济萧条,殖民当局的财政状况也急转直下,出现了军队无饷、士兵无粮的危机。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担心明朝的军舰开往菲律宾,当时就有一些西班牙富人带上财产逃离菲律宾,搬迁至墨西哥。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殖民当局向西班牙国王求助,请求巨额拨款。又将掠夺的华商财产如数还给幸存华商,希望他们还能一如既往的搞贸易,玩转菲律宾的商业,为当局带来税收。并希望他们能邀请尚在明朝的亲友来菲,共同“建设”菲律宾,到这个时候,西班牙人才明白华商的重要性。而西班牙殖民者来说,更重要的一步是向明廷解释屠杀事件,祈祷明朝不会派大军前来征讨。1604年,西班牙殖民当局经葡萄牙人、明朝海外巨商的引荐,通过福建巡抚徐学聚向明廷做出了解释,并请求明廷的谅解。
(徐学聚漫画)
徐学聚写了一份《报取回吕宋囚商疏》,先分析了当时明朝的内外形势,然后才将事情经过详细上报。其中就提到“拟提师渡海远征,胜负难料,国体攸关,何敢轻率启衅,以廑皇上南顾之忧!”这话确实在理,明朝万历中期已经是困顿无比,尤其是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倘若再行海外远征,恐怕有伤元气,这份报告是给万历皇帝看的。
之后又为万历皇帝想好了如何应对西班牙人,先是列举丰臣秀吉侵略明朝藩属朝鲜,杀害属民招来明朝大军征伐,表明天威不可侵犯的立场,并宣言国威,对西班牙殖民者说大明之威“非尔等所耳而目之者乎”。这句话说明明朝是做了间谍活动的,因为西班牙之所以敢屠杀华商,也是听闻明朝北境已经焦头烂额,无暇南顾,所以对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这个回应就代表明廷已经了解了情况。
“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外国四》
这其实就是一桩外交博弈,明廷展示国威加以震慑,同时又清楚现状,不愿意出兵远征,因而整体上的回应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将那些被屠杀的侨民称为“贱民”,表示明廷并不会为了这些人而大动兵戈,但也警告西班牙不要太出格,如果出格了就会出兵征伐。那么双方都需要一个台阶下,所以明廷最终下了《谕吕宋檄》,其中“尔吕宋部落无故贼杀我漳、泉商贾者至万余人”表明了立场,以及责备西班牙殖民者的态度。然后又给予台阶,说此事是由张嶷引起,宣布将张嶷削首示众(当时已病死于吕宋)。
文章开头所讲的“贱民”一说其实是明廷给自己找的台阶,在“贱民”之前,《谕吕宋檄》中还说“皇帝以吕宋久相商贾,不殊吾民;不忍加诛”,意思就是吕宋自永乐年间就属于大明番邦,吕宋人民也算是大明子民,大明皇帝是不忍心攻伐自己子民的。说白了就是明朝无力出兵不能直接说出来,万历皇帝也得要面子,所以就以此态度面对屠华事件。在“解释”完为啥不出兵后,又威风凛凛的说“尔等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
“若前事讹传,未有兵革,投款效顺,商舶往来,交贸如故;若果有嫌恨,已相仇杀,可将该岛所有漳泉遗民子孙,追敛各夷劫去财货,资送还郡,白此商舶交易仍听往来如故。”——《谕吕宋檄》
明廷也绝非纯粹的油嘴滑舌,当时明朝廷应该是了解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经济问题,所以也以断绝商船往来做威胁。据说屠华之后,吕宋合种服务业处于瘫痪状态,殖民者连剃头理发都找不到地方,明朝廷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除断绝商贸、生活物资运送外,还威胁说撤回吕宋所有侨民。但该檄文并无实质性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并未明确要追究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责任,未令西班牙向被屠侨民家属道歉,也未说明被掠夺财产如何奉还,亦未对侨民以后的生命财产保障提出要求。倒是郑成功后来还打算进军西班牙殖民者,为侨民报仇!
“若前事讹传,未有兵革”本身就表现了明廷在这次事件中的软弱态度,之前一系列宣扬国威都看似苍白无力。而且这里还能看出一点,明廷此文带有安抚死难者家属的目的,以对外谴责之声来防止死难者家属骚乱。所以对西班牙根本没有造成任何震慑,反而到了1639年,菲律宾的西班牙人进行了第二次屠华,此时距离崇祯帝殉国只有五年了,这也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明廷早就没有保护侨民的能力了。明朝尚且有国力衰微的影响,后来荷兰制造“红河大屠杀”时,满清还处于康乾盛世,却以“孽由自取” 而回应,更加令人费解!
标签: 万历三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