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开始对东林党有所认识都是从无锡东林书院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开始的。单说这幅对联,确实把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埋头砥砺结合的天衣无缝,是难得的好对联。
东林党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视为“正义联盟”,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东林党都是些读书人,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都是一些靠寒窗苦读求取功名的儒生,东林书院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第二、历史上东林党被曾整的很惨,而且杨涟、左光斗等人都非常有气节,是硬骨头,人们的观念中忠臣孝子才是硬骨头,乱臣贼子不可能是硬骨头。
第三、迫害东林党的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死太监。人们观念中,太监没有好东西,那太监们要害的人自然是好人。
但天不藏奸,岁月终究会把一件事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的。东林党第一次被撕下了满嘴仁义道德的面具就是在明朝灭亡的那一刻。崇祯皇帝登基后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一网打尽以后,东林党人独霸朝堂,用满嘴的仁义道德和党同伐异,利用崇祯皇帝的多疑猜忌,先后将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卢像升这些大将谗毁,终于让满清做大,农民起义如火燎原。崇祯想让朝臣和勋贵们捐点钱作军饷,他们是一毛不拔。待李自成起义军即将攻入北京之时,崇祯将迁都南方的议题抛出来,被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臣用满嘴的空谈大义给堵了回来,错失了最后的机会。崇祯在城破的那一刻终于醒悟,对群臣说“朕非亡国之君,卿等皆亡国之臣”,这就为东林党盖棺论定了。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王承恩相伴上路)
崇祯吊死煤山,尚有大太监王承恩为其殉节同死。可绝大部分没来得及逃走的东林党人,先是投降起义军,后来满清入关,又投降了清朝,这里面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钱谦益,也不知道他们满口的忠君爱国和仁义道德是怎么自圆其说的。这时候东林党人已然从面子到里子都被扒的干干净净。
可东林党虽死而不僵。马士英和阮大鋮扶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为身处东林党的大本营,东林党人再次站满了朝堂,又一次开始了他们的空谈误国、党同伐异。到南明政权灭亡之时,这些大部分东林党人又成了带路党,不过也算基本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明朝财大气粗的江南官商们)
东林党第二次被撕下伪装就是近现代以来,学者们用阶级属性的概念来还原和分析东林党,人们才吃惊的发展,东林党人不止是满口的伪善道学,原来还有很现实的经济利益在守护。东林党同皇权以及皇权支使下的宦官特务势力的博弈斗争,还具有保护江南新兴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丝绸棉花纺织业的深刻背景。而明朝的太监特务政治,对这些纺织机户们的压榨掠夺严重伤害了东林党人的经济利益,因为这些纺织工业大多具有官商一体的背景,说直接点就是他们东林党人的产业。到这里大家才终于逐渐看清,魏忠贤们用野蛮的方式掠夺的民间财富,主要是那时候官商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虽然也肥了宦官们的腰包,但主要的多用于了国家的开支,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东林党人却是宁肯亡了国家,也不愿出让自己阶层的利益。至于反对崇祯迁都南方,也很可能包含着不想让皇权和宦官势力深入他们的腹地的算计。他们绝不是纯粹的读书人那么简单。
(魏忠贤)
写到这里,东林党人和现在的某些公知和精致利己主义者就可以划等号了。
不是臭名昭著的典型又是什么?
标签: 万历三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