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大军,天子被俘,为何没有亡国呢?

犀牛历史 120 0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2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

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瓦剌兵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樊忠不久亦战死。此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京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京军主力被一扫而空。瓦剌大军兵临京师城下,但明朝并没有像历史上其他被兵临城下的游牧民族军队攻打灭亡,而是靠一个文臣带着京军留守的老弱把瓦剌大军击退了。

而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明朝的北方军队主力其实是在九边,京军只是皇帝最方便调动的军队,而不是所有军队,京军被打残但整个北方军队的主力还在,瓦剌兵进明朝京师,反而要面临随时被截断后路的危险。

第二是因为明朝当时地方稳定,军队没有被其他势力牵制住,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瓦剌,再加上那时不是乱世,人心归附,京师的军令一下,地方勤王军队纷纷星夜开赴京师,没谁敢不卖力,瓦剌打败了京军主力,但是面对一个整体的帝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弱势地位。

第三就是明朝太横了,皇帝被瓦剌抓了,瓦剌本来以为奇货可居,想让明朝投降,其实也只是说说,明朝实力还在,他们也不相信明朝会投降,真实目的是想让明朝割地赔款,拿点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没想到明朝连谈都不谈,重新立了一个皇帝,接着打。其实从瓦剌的角度看,明朝这就很赖皮了,就像下棋一样被将军了还不认输,直接掀桌子。

总的来说,土木堡的失败对明朝来说只是战术失利,并没有伤筋动骨,从洪武帝到明英宗,明朝损失十万以上的战役很多,之所以土木堡之变常被人提起,是因为这次是皇帝亲征被抓了,要是换个人,估计就没多少人记得了。但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没有让明朝灭亡,但改变了明朝的政治生态,这一仗把明军有威望的勋贵一扫而空,文臣成了救国的主力,以前文臣、勋贵(武将)、皇帝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武将的地位被文臣踩在脚下,明朝形成了士大夫与皇帝直接对抗的局面,军权也被文臣把持,皇帝没有直接指挥和调动军队的力量,皇帝为了夺权不得不更加倚重宦官和文臣对抗,也为后来明朝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角力埋下了伏笔。

标签: 土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