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太后贪恋权力吗?

犀牛历史 121 0

我不这样认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应是明英宗朱祁镇。

1.御驾亲征是皇帝自己的决策。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大明20万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朱祁镇也成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起因是瓦剌军迅速向南推进,来势凶猛,守卫西北的将士交战失利,向京师请兵救援。当时,大明朝朝廷是宦官王振大权独揽,他根本不懂军事,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防备。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明英宗御驾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回老家去。

为冒滥边功,在明军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王振就怂恿英宗亲征。英宗年轻气盛,总想效仿宋真宗亲征建功立业以彪炳史册,且平日里对王振又言听计从。所以,他认为这次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没有与大臣们开专题问题商议,就轻率地做出了亲征的决定,而且宣布两天后立即北伐。注意,皇帝起驾,没有他人胁迫。

当时,兵部尚书邝埜及侍郎于谦,向朱祁镇陈述明军准备不足,皇帝不宜亲征。吏部尚书王直亦率群臣谏阻,但朱祁镇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立即挥师上。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太后贪恋权力吗?

2.军队的指挥权是英宗交给王振的。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匆忙配些粮草和武器就上路了。尽管跟随英宗的100多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

由于组织不当,部队一上路,军内乱象频生。未到大同,军中已经缺乏粮草。且气候不适,导致不断有人死亡,后来连日风雨,还未到达前线,将士疲惫,军心已经涣散。

随驾的官员,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正要亮一手,为了杀一做儆百,特罚劝谏皇帝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在草地上,直到天黑才罢。这让其它朝臣再不敢劝谏了!但能罚朝廷重臣下跪是英宗自己,王振只是执行人。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太后贪恋权力吗?

3.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朱祁镇。

现象上看,此战大败的元凶,应该就是朱祁镇最宠幸的宦官王振。是他劝英宗亲征,是他在部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鼓捣王师匆忙上路,是他骗取了皇帝的信任,胡作非为,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把大明国防军带入了绝境!

但,宦官仅是秉承皇帝意志,他本身并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权力。也就是说王振的瞎指挥是朱祁镇允许的,他是代表皇帝发号施令。因此,土木堡之战惨败的真正罪魁祸首是皇帝朱祁镇。

尤其是,明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已经行军了40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是朱祁镇朝令夕改的,怨不得王振,王振只是又一次忠实地执行皇帝的命令。

王振在皇帝面前是奴才,为替他皇帝遮掩,才来有了句‘’皇上是为驾幸老奴府第‘’之说,三军将士走了冤枉路,自己怨愤喷发,导致士气进一步低迷。

后来,不肯及时入怀来城宿营。也不肯采纳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架先行驰入居庸关。初战失利后,又急着与瓦剌议和,反中了其奸计,吃了大亏。都是英宗自作主张,这不是一个中涓太监能决策的事!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太后贪恋权力吗?

4.孙太后不应该背黑锅。

这个阶段,孙太后对朱祁镇御驾亲征没推波助澜。在英宗御驾亲征前后,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让朱祁珏摄政她是同意的。

孙太后在朝中影响力短暂,早前有张太皇太后统辖后宫一切,更有三杨内阁辅政,她没插手政务的机会。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的陆续去世后,孙太后行政资历根本压不住朱祁镇,也震慑不住王振。

只是土木堡之变后,亲生儿子当了俘虏,为粉碎瓦剌以皇帝作人质攫取利益的阴谋,他同意立朱珏为皇帝!这与土木堡之变无关!她不是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不应该谴责她。

后来的夺门之变,是徐有贞与石享鼓捣出来的!她的威望与政治手腕和谋略根本决定不了皇帝的废立。

标签: 土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