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犀牛历史 130 0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英宗剧照

做为明朝的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9岁继位称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不过毕竟年幼,朱祁镇对很多事情都还处在一个懵懂无知的状态,很多国事都处理不了,全靠太皇太后张氏所指定的杨士奇、 杨荣 、杨溥三位贤臣辅政。

也全凭这三位任宣时期的旧臣,让明英宗在还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留下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美名,以及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当然,与太皇太后张氏的深谋远虑也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

但是好景不长,伴随着贤臣“三杨”以及太皇太后的先后离世,正值青年又血气方刚的明英宗朱祁镇也想效仿他的父辈先祖,想要凭借自己闯出一番大事业,同时,也重新启用了一直被太皇太后张氏所打压的宦官“王振”。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宦官王振剧照

宦官王振之所以明英宗朱祁镇会重用王振,是因为这王振自入宫以后,就一直伺候在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祁镇身旁,可以说是亲眼看着朱祁镇长大的,但是呢,王振这个人太聪明,他野心很大不说,还能屈能伸,无论是明宣宗还是明英宗,都没能看出来他想要控制朝政的狼子野心。

太皇太后张氏应该是看出来了,要不也不会一直打压王振,但是奈何后宫不得干政,张氏也只能是打压,而不能治罪,直到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明英宗亲政,这才重新启用了王振。

而重新被明英宗朱祁镇重用的王振,也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人物”!

也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很多的历史学者都认为,让明朝由盛转衰的元凶,正是因为王振一手促成的“土木之变”。

麓川之役诚然,自张氏和“三杨”相继离世后,明英宗独自一人处理国事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再加上狼子野心的王振在旁煽风点火,明朝的总体势力就已经开始了下滑,虽说不明显,但国力渐衰是真的存在的。

而后紧接着又爆发了由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所主导的云南麓川暴动,而且是一次接一次的暴动,早在贤臣“三杨”还在世的时候,这思任发父子两就不安分,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年,那暴动的频率是相当之高。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太皇太后张氏画像

而后兴许是被贤臣“三杨”给安排的明白了,安分了几年,但是等正统八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仅存的杨溥也去世之后,这父子两又不安分了,等到正统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48年的时候,又带着数十万的大军卷土重来。

明朝无奈只能应战,但是连年的征战早就将国库消耗的差不多了,大军也在持续的战斗下有点吃不消,连连败退,最终只能以结盟立约的形式结束这场战争,也就是后世有名的“麓川之役”!

照常理来讲,这个麓川暴动对明朝的国力虽然会有影响,但是如果明朝实实在在打的话也肯定能拿的下来,但是坏就坏在宦官王振的身上,那边为了平定西南,抽调了西北的军事力量,导致了西北地区防御力量出现了空档。

如果宦官王振能忍一段时间,等边防空缺补上之后再作妖,那可能就没什么事了,但是王振想干政呀,他有野心,他要控制朝廷,所以就趁瓦剌也先贪图明朝赏赐,投机取巧将贡使从几十个人增加到三千人的时候,一意孤行削减了朝廷对瓦剌部贡使的赏赐。

这下可好,被“也先”找到了挥军南下的理由,兵分四路就像明皇宫杀了过去,由于防御亏空,“瓦剌也先”一路高歌猛进,就那么一直打到了“大同”,明军大败。

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英宗御驾亲征剧照

明英宗在后方听着大同传来一道道前线吃紧的消息,那肯定是坐不住了,加上王振又在一旁煽动,便不顾群臣“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的谏言阻拦,当即就决定要御驾亲征,就跟当年他父亲明宣宗亲征打败汉王一样,他也想亲自会一会这瓦剌也先。

事实证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明英宗亲征这才刚出征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仓促集结的五十万大军也在瓢泼的大雨下被浇的士气低落,再加上明英宗太宠宦官王振了,行军部署任由王振一手操办。

这王振一个宦官,常年在深宫之中,哪里懂得用兵之道,一切全凭喜好做事,先是因为仓促行军,粮草供应不足,导致军心散乱,再加上大同附近尸横遍野,没见过这等场面的明英宗明显不太喜欢,王振为了皇帝颜面,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私心,便决定改道蔚州。

驾幸其第

意思就是带着皇帝明英宗回他老家,这不是开玩笑嘛,大同战事吃紧,蔚州与大同唇齿相依,肯定是好不到哪里去,这不是把五十万大军往火坑里推吗,但是谁让明英宗宠王振呢,还就给同意了。

王振执意要改道蔚州,结果又怕大军破坏了庄稼,中途又改道,来回几次,士兵一个个都被折腾的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明英宗被俘虏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宣府,瓦剌的大军却追了上来,一番拼杀之下,疲惫不堪的明军仓促应敌,自然不是对手,伤亡惨重,都督吴克勤、恭顺伯吴克忠、成国公朱勇接连战死,甚至做援兵前来支援的永顺伯薛绶等重臣,也被也先伏击,全军覆没。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英宗被俘虏剧照

王振无奈只能带着明英宗以及一些残兵败将继续向京城方向奔逃,但最终还是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包围,明英宗被俘虏。

此时一直都守护在明英宗朱祁镇身旁的护卫将领“樊忠”实在忍不下去了,将宦官王振骂的是一个通透呀。

王振老贼,是你这奸佞误国葬送我大明50万将士,汝罪恶滔天,饶你不得,吾为天下诛此贼!

然后就拎起手里的战锤,一锤击毙王振,但自己却也在后来掩护明英宗撤退的过程中中箭而亡。

说道这里,这土木堡战役也可以说就结束了,后面就是瓦剌也先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想要凭着“明英宗朱祁镇”的人质身份来威胁明朝,索取财物,浩浩荡荡的就向京城冲去,又再次把京城给包围了。

但是让也先没想到的事,这边明英宗都还活着呢,明朝朝廷那边却不按套路出牌,也不举办个什么“废帝仪式”,就重新选了一个皇帝,拥立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称帝了!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瓦剌也先画像

这下可就尴尬了,瓦剌也先的要求人家明朝不同意不说,还选了新的皇帝,他想要借敲诈为由控制京城的计划也就落空了,也先愤怒之下想要强攻,结果还打不过驻守京师的“于谦”等人,带着明英宗退回了漠北。

回到漠北之后的一年里,也先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没有从明朝廷身上拿下任何好处,无奈只能释放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明英宗,并派了几个使臣议和。

说道这里其实已经足够看出来,明朝的衰败与“土木之变”其实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大家接着往下看。

①、虽然瓦剌包围了京师,但是却很轻松就被已经损失了五十万大军的明朝击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瓦剌大军一路南下,而且接连大胜,还俘虏了明朝的皇帝,那士气肯定十分高涨,而明朝呢?刚换了皇帝,还损失了五十万大军,之前还刚与云南在麓川打了好几场硬仗,但是却还是胜了,将瓦剌打回了漠北。②、另外不能忽略的一个点就是明英宗亲征的那五十万大军也是仓促间征集出来的,可想而知,明朝的真正实力绝对不只是这么点,仓促时间就能征集五十万大军,如果给他时间呢?百万大军应该不是问题吧?这时候的明朝国富民强,国库也有钱,属实不是此时正在闹分裂的瓦剌所能比的。③、这第三个原因就是笔者在第二点提到的瓦剌闹分裂的事情了,此时的蒙古各部正为了“大汗”的位置抢的不可开交,而且困扰蒙古各部的经济和政治矛盾也始终无法解决,造成了大批的蒙古百姓脱离漠北,归顺了明朝。所以笔者认为,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土木之变”,反而倒是与明英宗复辟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

明英宗复辟众所周知哈,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宫后就直接被他弟弟景泰帝给软禁了,而且一下就软禁了七年,连送饭都只能通过小孔去送。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英宗被软禁剧照

直到景泰帝病重,卧床不起,明英宗朱祁镇这才有机会复辟,重新登基称帝,但是他二次称帝,那肯定是要立威的,这个锅自然而然也就甩到了当年推举景泰帝登基的兵部尚书“于谦”以及吏部尚书“王文”身上了,这二人也就此丢了性命。

如果只是这,影响都不会太大,但是明朝还有一个刑法制度,那就是“连坐”,什么是连坐呢?

顾名思义,这连坐就是一人犯罪,跟这人有关系的人也要受罚,于谦王文二人在景泰帝时期那是备受宠爱啊,是景泰帝跟前的大红人,所以满朝的文武百官受于谦王文二人举荐的,以及与这二人交好的官员并不少。

从“土木之变”入手,来看看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永乐皇帝朱棣画像

所以这一番整顿下来,满朝的文武百官中,受到波及的人数过半,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皇位交替正常,但是臣子更新迭代却出现了断层。受波及的还是“贤臣”的那一派,大家应该也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永乐皇帝所设立的“科举分南北取士”政策吧?

就是因为这个政策的影响,明朝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是各自有站队的,贤臣谏臣一个派系,权臣佞臣一个派系,这下好了,剩下的满朝文武之中,佞臣占了一多半,纵使后面明英宗励精图治,但是奈何臣子的执行力跟不上,自然也就导致了明朝就此由盛转衰,彻底走起了下坡路。

这个原因,才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土木之变只能说是一个转折点,至于王振这个宦官,不过就是一个想要干政的权臣罢了,充其量也就是个导火索罢了。

参考资料:

《 明史 ·本纪第十·英宗前纪》《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明英宗实录》《明朝那些事儿》《南园漫录》《古穣杂录》《 明史纪事本末 ·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明史 ·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明史》《大明律》

标签: 土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