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其实想问的应该是法德意在历史上的一段渊源,那就是查理曼帝国时期的统一,而在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时他们签订了瓜分帝国的《凡尔登条约》,法兰克帝国分裂后形成了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分别成了今天法,意,德三个国家的雏形。
他们分家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法兰克帝国尽管号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依旧掩饰不了其蛮族政权的本质,
查理大帝也未能摆脱传统的束缚,那就是将帝国的领土不断分割继承,他本来准备将帝国分割给三个儿子,所幸两个儿子先行去世,所以最终帝国完整地传承到了虔诚者路易手上。
而到了虔诚者路易手上,比起查理大帝,他更加没有威望去管理这么庞大的政治实体,所以他很快就决定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将帝国分封给几个儿子。公元817年,其长子洛塔尔得到中部意大利的土地并成了皇位继承人,次子丕平得到了阿基坦,幼子德意志人路易则分到了巴伐利亚。后来虔诚者路易的续弦又生了一个儿子——秃头查理。皇族间的矛盾顿时凸显出来,在838年丕平去世后,情况有所缓和。
最终在840年虔诚者路易去世后,秃头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结成同盟反对长子洛塔尔,彻底将帝国三分,就是各自拥有独立的主权,843年,三人签订了《凡尔登条约》。
第二,就在于查理曼帝国致命性的弱点——缺乏文化上的统一和凝聚力。没能像秦始皇那样做到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最终在文化形态上将国家统一起来,负责文化和教育的不是国家,而是罗马的基督教会。而教皇为了自己的权威,他宁可看到一群对自己奉若神明的分裂小王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有挑战自己实力的大帝国,所以说不可能像中国儒士那样尽心尽力地去维护帝国的统一,因为儒士和世俗君王权威增强的利益是相附的,而教会和世俗君王权威增加却是有利益冲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被查理曼征服的地区也只是口服心不服,他们本身的文化和语言依旧保留下来,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分化的趋向,比如萨克森,巴伐利亚,伦巴第。
莱茵河以西的日耳曼人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较深,语言逐渐拉丁化,相反,东岸的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还保留了传统的日耳曼方言,这两种语言的区分在德意志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斯特拉斯堡誓言》时已经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