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犀牛历史 126 0

历史上王爷造反不在少数,然而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却仅仅只有朱棣一人,原因便在于以一隅敌天下难度实在太大。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下令捉拿朱棣,朱棣则以八百私兵起兵靖难,历经四年的奋斗,最终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城,成功夺取皇帝之位。那么,坐拥天下的朱允炆,为何会败给仅以八百人起兵的朱棣的呢?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原因之一:削藩决策出现问题,朱棣活动空间扩大对于朱允炆而言,削藩本身没有问题,但其却在决策中犯下了两个致命错误,其一是削藩顺序的错误,其二则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朱棣在军中的影响力,结果导致朱元璋留下的布局崩溃,朱棣活动空间反而更大。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朱元璋分封诸子,固然对中央朝廷造成了一定威胁,但分封于各地的诸王,在地方实际上形成了诸王互相牵制的局面。以燕王朱棣为例,其东北是辽王,北面是宁王,西边则是谷王、代王、晋王,南下途中则又有齐王、鲁王、周王。要知道,这些王爷不仅都是实权藩王,且大多有带兵经历,如果有他们在,朱棣的活动空间便只能被限制在封地附近。

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却先后将周王、齐王、代王全部废除,又将谷王囚禁、辽王也在朱棣起兵后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晋王朱棡、鲁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驾崩前夕薨逝,宁王在削藩后又自身难保。结果全面打破了朱元璋的布置,使得朱棣彻底失去了牵制,从而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在明初藩王之中,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便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两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在军中影响力极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晋王朱棡死后,朱元璋更是命令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负责统率诸王防备边患。

朱允炆并非没有考虑到朱棣在军中的影响力,为了防止朱棣“狗急跳墙”,早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便对北平官员进行了全面调整,工部侍郎张昺被任命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被任命为北平都指挥使,同时令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并调走了原隶属于朱棣的军队。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然而,建文帝仍然小看了朱棣的影响力,以及军队中下层军官对军队忠诚度的影响。结果,当张昺、谢贵被朱棣诱杀之后,仅凭八百私兵起兵的朱棣,一夜之间便控制了北平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七月二十七,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

短短二十余天,河北大部便落入了朱棣手中,而其手中的兵力,更是从最初的八百人,迅速增至数万。

原因之二:朱允炆即位时间太短,天下人心尚未稳定新帝即位之后,首要任务是什么?无疑是先行稳住皇位,牢牢将朝廷和天下掌控在手中,然而朱允炆即位之后,却并未如此做,而是先重用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力行改革,后又火急火燎的开始削藩,结果导致自己陷入了不利局面。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实际上,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臣子并无问题,问题在于用人不当。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虽说是当时的博学大儒,但却是典型的书呆子,极度缺乏实践意识和执政经验,更没有领导才能,他们的决策更多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例如方孝孺,竟然建议皇帝恢复《周礼》,结果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导致大量朝臣反对。

此外,朱允炆的改革步子实在太急,其即位之后便迅速废除了朱元璋时期的一系列苛政律法,虽说此举有利于统治,但改革辐射面积太广,而又缺乏有效手段,导致的结果便是政策虽好,却引起了朝政混乱。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朱允炆即位后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便是削藩步子太急,而且下手太狠,手段不够光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被以谋反罪名逮捕,全家被押回南京后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自焚。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自焚,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让其他藩王怎么想?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或许在朱允炆看来,自己既然是皇帝,那么所有朝臣都必须无条件的效忠于自己。然而,正是因为其没有彻底稳固皇位,结果导致在靖难之役中真正站在他这一边的朝臣并不多,在外的将领更是少有主动勤王者,而各地藩王更是冷眼旁观。

原因之三:应对失策用人不当,结果屡失平叛良机按理来说,即使朱允炆犯下了以上错误,而朱棣实力在起兵初期迅速膨胀,但当时作为皇帝的朱允炆,毕竟名义上还是坐拥天下的帝王,因而实力远在朱棣之上,其最终之所以战败,与其应对失策和用人不当,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首先是应对失策,错失争取人心的机会。朱棣起兵本是叛乱,但却凭借着“遵祖训,清君侧”的旗号,转眼便成为了“正义之师”,而朱棣所谓的“清君侧”,便是指受到朱允炆重用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

这种情况历史上其实也曾出现过,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当时吴王刘濞等人打出的旗号便是“诛晁错,清君侧”。结果,汉景帝果断杀掉了晁错,从而坐实了诸王的造反罪名,反而为自己争取到了民心。而建文帝朱允炆由于亲信大臣本就不多,因而整个靖难四年都没有想过要通过杀死三人来争取民心,结果导致朱棣可以一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大张旗鼓的收买人心和获取支持。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虽说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导致朱允炆平叛时无大将可用,但这却不能成为其用人失当的理由。

朱允炆启用的第一任统帅是老将耿炳文,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说耿炳文能力有限,但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当耿炳文在滹沱河地区战败后,在损失并不算大,且在遏制了朱棣进一步行动的情况下,朱允炆却将其免职撤换。

朱允炆任用的第二任统帅则是李景隆,作为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绝对算得上是“虎父生犬子”。李景隆早年从无带兵经验,只不过曾经在湖广、陕西等地训练过军队,也就是只有练兵之才,而无统兵之能。结果,在李景隆于郑坝村惨败后,朱允炆却并未选择换帅,而是继续调集兵力命其平叛,结果李景隆又在白沟河再次惨败。先后两次战败,李景隆损兵折将数十万,结果竟然导致作用天下的朝廷出现了兵源空缺。

第二次战败之后,朱允炆终于将李景隆撤换,改用驸马梅殷为帅,更是将京城周边军队抽调给梅殷,让其镇守淮安。然而梅殷果然就驻守在了淮安,朱棣大军在附近交战,他不闻不问;朱棣大军南下渡江,他仍然不闻不问;朱棣大军抵达南京,他还是不闻不问。

靖难之役:建文帝拥有百万中央军,为何会败给只有800人的四叔?

其实当时朝廷并非无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之际,朱允炆竟然再度启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镇守金川门,结果李景隆和朱橞两人大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综上所述,纵观整个靖难四年,初期的朱允炆面对朱棣,可以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然而正是由于其一系列奇葩操作,结果导致自己一步步陷入不利、丧失先机,结果最终惨遭战败,不仅弄丢了皇位,也弄丢了自己。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