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侯沐英和懿文太子朱标私交甚笃,为什么靖难之役时,云南沐王府不肯搭救朱允炆?

犀牛历史 121 0

英明一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却做了一个糊涂决定——越过二十几个儿子,将皇位隔代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位期间,做的唯一大事就是削藩,但最终,他也正是葬身于此。在削藩的重压下,朱棣借“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而建文帝朱允炆却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在这场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叔侄大战中,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而朱允炆则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作为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朱允炆之所以败得如此惨烈,原因是多重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孤立无援,鲜有勤王者。

朱允炆削藩,削的就是他那些手握兵权、雄霸一方的叔叔们,所以当靖难之役爆发,朱允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朱姓藩王坐山观虎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太子朱标最忠实的拥护者,当时镇守云南的30万沐家军为什么也没有进京勤王呢?

沐家军,顾名思义就是沐英家族掌控的庞大军队。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由于深受朱元璋信任,所以被委以重任,拥重兵镇守云南。

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沐英只与太子朱标感情最好,原因有三:其一,沐英与朱标年龄最相仿,自幼在一起长大;其二,其他皇子都是十几岁便被封王,随即去往封地,只有沐英和朱标一直留在京师;其三,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沐英与朱标意趣相投,彼此欣赏。

沐英的死也与朱标直接相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太子朱标去世,沐英闻讯后大哭不止,悲痛欲绝,随即大病不起,不久后便死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从以上史实可见,沐英对太子朱标确实是情深义重。爱屋及乌,沐英自然也是朱允炆的忠实拥护者。但是,靖难之役发生时,沐英已经去世,当时沐家军的首领是他的二儿子沐晟。

笔者认为,靖难时,沐家军之所以没有进京勤王,原因有以下几点,如有不妥或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

原因一:军队易主

如果沐英在世,以他与太子朱标一家的感情, 必然不会袖手旁观。但是,靖难之役爆发时,沐英已死,继任者沐晟虽然与朱允炆也算是发小,但二人的感情远不及其父辈深厚,所以,沐晟更多的是为自己、为沐家考虑,而并没有做到为了朱允炆的江山而奋不顾身。

原因二:力不从心

沐晟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才刚刚承袭的西平侯爵位,不久后就爆发靖难之役。所以,当时他确实是根基未稳,即便是有意进京勤王,实力也不允许,实在是力不从心。

原因三:距离太远

从南京到云南,中间隔着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沐家军得知靖难危情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如果此时再整顿军马进京勤王,至少又需要几个月时间,到时候黄瓜菜都凉了,根本来不及。

原因五:未得宣召

除了以上沐家军方面的原因,建文帝朱允炆方面的原因更不容忽视,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宣召沐家军进京勤王。

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炆认为自己必胜,没必要大老远宣召沐家军进京勤王,因为自古以来,藩王造反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后来,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意识到大势已去时,再宣召沐家军进京勤王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皇上宣召而擅自出兵这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弄不好就会被治一个趁机谋反的罪名。显然,沐晟不愿意冒此风险。

原因六:忠心不够

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争斗,说到底也只是老朱家的内斗,沐家军忠于明朝、忠于朱元璋,但对于朱允炆和朱棣,他们实际上并无偏好,管你是谁当皇帝,只要姓朱就行。所以,当靖难之役爆发时,沐晟只需持观望态度就好,而没必要赌上身家性命去支持朱允炆。

后来的史实也证明,沐晟对朱允炆确实没有多忠心,朱棣刚刚登基,他就投靠了新皇帝,仍旧做他的忠臣良将。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忠于的是明朝,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皇帝。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