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孙贵妃为什么是明代封妃典仪的异例?

犀牛历史 194 0

作者:李晨,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大明王朝的孙贵妃为什么是明代封妃典仪的异例?

孙太后画像

一、明代后妃制度

我国后妃制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制度,作为延续绵延子孙后代的宫廷制度,它是随着皇权制度的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成为皇权制度上无法剥离的一部分,历代后宫制度都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是相似的,并且有着很强的前后继承性。

比如明代的后妃制度对于后来清宫的后妃选择就有很大的参考与借鉴性,明代的后妃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大体确定,虽然到了朱棣时候有所损益,但主体内容被后世继承,明朝选择后妃的主题来源于并不是功勋贵族,纵观明朝的后妃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主要来自“良家子女”,在有明一代的后妃中,据人统计仅有三人出身高贵,比如明孝宗至死都不止道自己母亲的真正姓名,母族的身世背景成为明孝宗一生都无法解开的谜团。明朝的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尾大不掉。

二、明宣宗时期的帝后不和与“后弱妃强”局面的出现

由于明朝建国以来,就吸取中国古代后妃干政的教训,极力避免“历史的重演”,所以在选择后妃上对于后妃家庭背景十分看重,一旦被选为皇后,家族的势力发展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决定了皇后家族的母族,并没有因为女儿成为皇后而带来家族的荣光,相反家族势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明宣宗时期出现了两个皇后第一个即是胡皇后,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皇孙选择的,但实际上明宣宗并不喜欢胡皇后。

没有母族背景的支撑,再加上胡皇后本来就得不到明宣宗的宠爱,多年以来在宫中的地位也没有因为其皇后的身份而有所变化,甚至不如孙贵妃一般,史书记载:“胡皇后常年抱病宫中”,这种身体羸,又得不到皇帝宠爱的中宫之主,是无法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后宫之中,史书记载“帝殊不喜,每朝太后,必訿后。”这种结局或许从胡皇后入宫那日就已经决定了。

大明王朝的孙贵妃为什么是明代封妃典仪的异例?

明代皇帝的影视形象

三、册封典仪的“例外”

由于孙贵妃从小生养于宫中,并且与明宣宗青梅竹马,所以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朝中其他大臣后妃都知道皇后的位置宣宗本来是属意于孙氏,所以按照明朝后妃制度而言,贵妃一下并无册宝,但孙氏被册封时却是个例外,朱瞻基在张皇后的应允下,制金宝赐与孙氏。

四、孙贵妃“制霸后宫”的结局

孙贵妃真正命运转折点出现在宣德二年,孙贵妃为明宣宗的生下长子朱祁镇,此时的天平已经彻底滑向了孙贵妃,明宣宗决定废后立孙贵妃为皇后,成为中宫之主。虽然孙贵妃多次请辞推脱,但这对于胡皇后而言依然是倒计时,1428年胡皇后被废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孙贵妃被正式册封为皇后。明宣宗逝世后孙皇后靠着自己独特的政治魅力左右明朝政局的发展,主要就是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

与其说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都与明英宗有关不如说这两件事情都是在孙太后的应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这两件影响明朝政治走势的事件背后都有着孙太后这个大boss的支持。

(一)土木堡之变是正统十四年就也是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南下将明英宗北掳至蒙古,一时明朝上下大乱,其中就有一部分肱骨之臣极力主张南下躲避蒙古瓦剌的锋芒,这时候就体现出孙太后个人的政治智慧了,她力排众议擢升于谦负责防守,另一方面又让朱祁钰监国,即此后的景泰帝。在这场政治危机终于在明朝上下的运作下被逐渐化解了。

(二)夺门之变又被称为南宫复辟,指被瓦剌放回的明英宗在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重新称帝主持朝政,当然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是事前得到孙太后的应允下,才得以复辟成功的。复辟成功之后孙太后被上徽号,即"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徽号自此始,并逐渐被制度化。

较之于《如懿传》中的如懿而言,孙贵妃的结局是完满的,她的个人经历也是丰富的,虽然早于胡皇后进宫,未能封后,但也正是缘由于此,才让明宣宗感到愧疚从而更加疼爱孙贵妃,另一方面由于孙贵妃并不是皇后身份,也让她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之中免于受到更多的冲击。

后妃制度一方面作为皇权象征的必要装饰品而存在,另一方面,她们又可以在封建礼数虽规定规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权力延展到皇权之中,在制度范围内将个人权力得到实现,但即便如此,纵观明朝历史并没有看到如同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宋朝的刘太后、甚至是清末的慈禧太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明一代限制后宫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大明王朝的孙贵妃为什么是明代封妃典仪的异例?

明朝疆域图

参考文献:

1) 林延清:明朝后妃的历史作用,明史研究,2012。

2) 林延清: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

3) 赵克生: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兴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南宫复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