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犀牛历史 146 0

松锦之战直接导致后来的甲申国变,明朝灭亡,而这一战,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基本报销,那么,这一战,明军是如何输掉的呢?

指挥这一战的是蓟辽总督洪承畴,首先,在松锦之战爆发之初,洪承畴制定的作战指导方针并不是“以守为战”,而是且战且守即“守而兼战”的方针,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当崇祯得知清兵在义州筑城屯田、图谋锦州的消息,命令辽东督抚镇臣:“密等方略,自行回奏”时,洪承畴密陈方略即明确指出:“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奇,然后可以成其战。”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他的作战方针既不是一味死守的消极防御,也不是一味激战的冒险进攻,而是“守而兼战”,一边防守,一边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当时,兵部将他的这个方针概括为“战守双筹,内外兼顾”,应该说是准确的。

洪承畴的这个作战指导方针,是充分吸取以往明清交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而制定的。萨尔浒之战,杨镐对后金军队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不听杜松、刘綎“敌未可轻”的劝告,轻举妄动,四路进兵,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后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战守无资、形势险峻的情况下,采取以守为主、相机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指导方针,都曾有效地遏制了清兵的攻势,只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党争的阻挠破坏,才没有坚持下去。

皇太极在征服朝鲜后,掠夺了大批人口、牲畜和金银财物,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于是开始准备夺取辽西地区,以确保其辽东的统治,并为入中原打开通道。皇太极鉴于满族骑兵擅长野战、不善攻城,过去强攻宁、锦两场的失败教训,于是在义州筑城屯垦,对锦州采取围而不攻、长期围困的“持久之策”,力图迫使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撤锦州之守而回宁远,再撤宁远之守而回山海关。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为了解锦州之围,明廷把所有能够调动的约莫14万左右的军队,由洪承畴指挥援辽。洪承畴的作战指导方针,即前文所言那样,稳扎稳打,挡住清兵咄咄逼人的攻势,逐步扭转明军的被动态势。

清军先是连续攻破锦州城东五里台、城北晾马台等几个明军哨所,又攻克锦州城西九台与小凌河西岸等11个明军哨所,加紧对锦州的围困。七月,洪承畴为解锦州之围,率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与吴三桂、刘肇基合击清兵于杏山城北的黄土台,获胜后进至松山,再次击败清兵。

此次进兵“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清兵的大部队于是退屯义州,不再出战。洪承畴乘机亲至杏山,督令明军将士将由天津海运至老西各仓的米豆抢运到塔山、杏山、松山和锦州。

到九月初六日,运至锦州的粮饷已足可支持到次年三月,松山的粮饷可支持到次年二月,杏山、塔山的粮饷也“所积颇多”。此后,考虑严冬将临,前方战事较少,洪承畴才命马科、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兵马入关休整,以利来年再战;同时令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之兵往来松、杏之间,佯示进兵。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皇太极对围攻锦州的失败大为恼火,撤换了围锦州的统帅多尔衮,将其由亲王降级至郡王,派济尔哈朗代替,济尔哈朗按照张存仁的建议,在明军炮火的射程外扎营,将锦州严密包围起来,并策反城里的两营蒙古军,夺占锦州外城。

洪承畴见锦州危急,于四月下旬率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中协总兵白广恩、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及马科、曹变蛟、吴三桂齐集宁远,而后向松山进兵,在东西石门与清兵展开一场激战。祖大寿听到炮声,知道援军已到,也率兵出城,对清兵形成夹击之势,此战使得清兵向北退却。明军获胜后遂在松山西北立营,到了六月,济尔哈朗向明军再次发动进攻,却被明军反而夺取了乳峰山顶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的清兵营地,击毙清将梅勒章京翁阿岱等人。

战争到了这里,实际上只要明军坚持下去,大概清军在无法实现战略意图,且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退兵,明军有极大可能赢得锦州保卫战的胜利。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然而,这个时候,暂时陷入低谷的西北农民起义军又重新活跃起来,当月,张献忠、罗汝才卷土重来,攻占湖广的谷城和房县,于七月间击败来镇压的官军,崇祯为此直接斩了主持抚局的总理军务熊文灿,派杨嗣昌接手。

而张献忠西入四川,以走致敌,再于崇祯十四年正月率部东下,进入湖广,于二月间攻克襄阳,诛杀襄王,迫使杨嗣昌自杀而亡。然后率部转攻河南,李自成也与崇祯十三年6、7月间进入河南。

面对这种形势,兵部尚书陈新甲坐立不安,他深知崇祯一向急于求成,又性多猜疑,臣僚有功即予旌赏,稍微有失误便严加惩处。如果辽西的战事不能尽快结束,明军无法腾出手来,集中全力镇压农民起义,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自己作为兵部尚书便难辞其咎,后果将不堪设想。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因此,五月间,当崇祯找询锦州解围之策时,他提出分兵四道进攻夹击的方案,希望能速战速决。洪承畴坚决表示反对,崇祯本来也支持洪承畴,但是,陈新甲仍坚持己见,而七月时,清兵因粮饷不足,扬言入攻三协以虚张声势。京师的明朝君臣最怕清兵从三协趁虚而入,威胁北京,于是陈新甲又以此为借口,写信威胁洪承畴,大意就是,你打仗打了一年多,耗费的钱粮有十多万而锦州之围也没有解除,这时候清军犯三协,你到底是要去堵住清军犯三协,还是继续辽西解锦州之围?反正无论选择哪种结果,你又有什么脸面对满朝文武,面对圣上?

与此同时。陈新甲还向崇祯反复密陈速战速决与守而兼战的利弊,并推荐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出关赞画军务。崇祯遂密敕洪承畴刻期进兵,兵部还拨给步骑兵13万,超过原议10万之数,洪承畴只得将军饷留在宁远、杏山与塔山西北的笔架山,自率6万大军先行,余军继后,至松山集结,这就埋下了日后惨败的祸根。

明军主力挺近松山,此时清军统帅为多尔衮,双方连续几日作战,互有胜负,但战事焦灼,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于是多尔衮向沈阳要求,改变原先以半数兵力出战,半数兵力在家休整的做法,全军出战。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皇太极急得“忧愤呕血”,只得按其要求,倾国出动,使得参战总兵力在总数上超过了明军,并代病亲往松山督战。皇太极一到松山,就抓住明军缺粮而又不擅野战的致命弱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主力推进到塔山、杏山之间,不仅夺去明军留在笔架山的粮草,还下令掘壕设障,切断明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明军因为缺粮,洪承畴打算拼死一战,然而诸将主张回宁远,军心顿时涣散,洪承畴只好令曹变蛟、王廷臣两镇兵马坚守松山,其余六总兵分左右两路突围。此前吃过败仗的王朴,率先逃跑,吴三桂、唐通、马科、白广思、李辅明也率兵沿海而逃,结果遭到清兵截杀,伤亡惨重。

松山主力也决定要突围,然而三分之二兵力决围冲阵,后又遭到清兵阻击,移屯海岸又尽没于潮水,仅剩下200余人脱险生还,眼看突围无望,洪承畴派人东走小凌河,绕道漠南蒙古,向朝廷求援兵。

松山上的1万多守军苦苦坚持了八个月,始终不见援军到来,于是,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降清,引清兵入城,辽东巡抚丘民仰与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洪承畴被押解沈阳后降清,四月,清兵又攻破塔山,迫降杏山,历时两年的松锦战役宣告结束。

标签: 明朝统一战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