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能活得安稳,不过是多尔衮手下留情罢了,根据纪连海老师所挖掘整理的文献资料,多尔衮曾经怒斥孝庄,大意就是后宫干政自你开始一概断绝。当时的索尼、鳌拜之流已经被多尔衮按到地板摩擦,全无还手之力,皇室、两黄旗的势力除去投奔多尔衮的将领以外,没有不受打压的,那么,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为何不篡权称帝呢?
孝庄的现有高度涉嫌造神
“孝庄的功绩有多大?“没有她便没有后来的大清盛世”、“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等等。
必须承认,看了这些话,我······颤抖了,努尔哈赤夯实的根基,皇太极的雄才,多尔衮的睿智和满清八旗非凡战力浴血半个多世纪,说到底原来都是孝庄的功劳······把多尔衮和范文程踹到了一边,京师原来是孝庄稳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个堪比武则天的女皇级别的人物出来,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还不争权夺利,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权柄,这生生的又比武则天高上一头,你看,多伟大来着。这种人物形象是在谁的需求下打造出来的呢?
舆论的传播的恐怖速度太后下嫁,如果这是真的,别说多尔衮、顺治简单的删除资料,就是大罗金仙来了,这事也盖不住,因为很多人忽略了社会舆论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辫案,再比如朱三太子,为什么得以在全国蔓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这就是舆论传播的力量,“群众基础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势。
为什么多尔衮先是对前明皇室优待,继而大开杀戒,“阶段过渡”论阐述的并不完全,这也是舆论的作用,让多尔衮担忧政权稳定,所以才下手,按当时的文献资料,这种肃清行动至少持续到康熙年间,外地不提,京师才安稳了些,不必再担心前明皇室势力对京师社会安定的影响。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便这样,流言还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传遍全国,按都按不住,更何况太后下嫁这种事儿了,谁能找到一条,就一条相关太后下嫁的史料证据?没有,一条都没有。所谓的张煌言、李朝史料、內宫记录甚至包括“二龙戏珠”都纯属扯淡。
张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鲜的史料连金黑的话都敢往里写,需要相互印证着来看的,否则就是一家之言孤证不立;
中原文化和满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释,康熙帝对自己的几个乳母啥样,大家都知道,很孝顺,照顾亲娘也不过如此;
至于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说了,孝端皇后已经先一步进去了,谁稀罕再去(ˉ▽ ̄~) 切~~,能独门独栋,谁还愿意合租。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卑不动尊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孝庄在五宫是垫底的存在,只不过后来因为照顾两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来,也才有人提议孝庄死后要入昭陵,其实想想朱棣,给他陪葬16个,不还放过俩么,那两个妃嫔也都是独立的陵墓,这就是卑不动尊的结果。至于双龙戏珠,负责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谣言传不开咋地,特地搞个双龙戏珠影射孝庄?
至于孝庄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发现没有,别看那些捧臭脚的言论,您只需要着重着重再着重的看看几位皇帝的评价,多读几遍,您就明白了,有时间的话(或者我遇到合适的题目),您可以看看孝庄母子的明争暗斗,他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顺治帝的遗诏又是怎么来的,您就会明白,所谓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庄在明末清初那段时期对满清的贡献很大,这没错。但是这些年由于某些电视剧的流行,孝庄被过度渲染,过度神化了。
真正的政治斗争她是不敢伸手的五宫垫底的庄妃,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并不怎么受宠,婚姻也只不过是政治利益交换的结果,影响皇太极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尔衮的时代,时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争也不是孝庄策划的,她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胆子,做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一员,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宫的代表,这不意味着她有资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车之鉴,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两黄旗支持的是谁呢?是满清皇室,而非她庄妃,她敏感的身份是决不能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的。
为什么多尔衮要摄政大家都同意,但无一人提及庄妃垂帘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换,二是庄妃不配······在入关前八王主政还留有余势的时候,她一个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满清贵胄是绝不对让蒙古女人参与到争权中来的。
多尔衮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权的压力,何况孝庄一外人,确实有人提议孝庄垂帘,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为什么朝中,尤其是宗室觉罗们不提议孝庄把持政权?谁都不傻,还是孝庄的身份问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孝庄也不傻,当然不会就坡下驴提及此事,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庄不争权夺利的行为解释的过于高尚,争权会死,夺利方面已经基本踩了红线,再为科尔沁争利,那就该有人说话了。只要多尔衮想,孝庄的性命,他可以随时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无稽之谈,而所谓孝庄的势力也是半点全无的,都是效忠皇室和两黄旗,没有任何效忠她孝庄的存在,她的贡献与其说是政治贡献,不如说是家庭责任,崇政殿之争她在干什么?多尔衮擅权她在干什么?鳌拜擅权她在干什么?
至于索尼的孙女,四辅臣苏克萨哈死掉,遏必隆对鳌拜言听计从,索尼装病也是真病无非就是想捞取政治利益,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庄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娶个女人平衡一下权力天平这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政治头脑。她的权力甚至性命对于多尔衮来说就是个笑话,所以多尔衮是否篡位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多尔衮放弃篡位有公私两方面考虑多尔衮是一个具有大局观的人,以崇政殿为例,索尼和鳌拜带着两黄旗死忠包围崇政殿,多尔衮就不能让两白出来抗衡?那时候的两黄旗是皇太极整旗抬上去的,仅仅十几年工夫,虽然变得很强,但与两白旗几十年的底子比,还是有所差距的,两白旗以前就是两黄旗,在努尔哈赤晚年均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哥仨,所以皇太极才能顺利整旗抬旗,否则四旗互换,谁也抗不住这压力。
两黄旗有鳌拜索尼敢玩命,两白旗同样有狠人,为什么不打,而阿济格提早退殿后也没有带人来?
为了满清势力不至崩盘,当时正处在入主中原的最关键时刻,松锦大战结束,大明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机,所以时不我待,在这种机会下,不能出现内斗,就更何况自相残杀了,否则满清势力会变成一盘散沙,本来满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话,会沦为弱势,而如果满清内部一旦发生严重问题,那么蒙古方面会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后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说有三点:
①内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险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时不我待
于私利来讲,多尔衮也面临几个问题:
①篡权之后自己很容易被定点清除,擅权和篡位是两码事,皇太极或说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尔衮因功擅权也说得过去,但是一旦动了福临的位子,那意义就不一样了,不需要什么几旗几旗的势力分析,一杯毒药一个人就能办,或者多尔衮进宫被乱箭射死,几个人也够了,以急症为由,直接收尸发丧,大家都明白,但是谁又看得惯多尔衮呢,不鼓掌就算不错了,没人说什么。
再说,死者已矣,皇帝掌权,多尔衮怎么死的谁又会在乎。为什么崇祯帝那么着急干掉魏忠贤,因为魏忠贤想在內宫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尔衮一旦篡位就要面临几乎所有人的算计,两白旗就要面临其他六旗的军事敌对,问题是,两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愿意面临这一切么?多尔衮权倾朝野是吧,但是阴死他很容易。
②多尔衮篡位他传给谁呢?他一生无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篡位后能活几年,然后呢,遗臭万年,皇位还是皇太极哪一系的,为啥?他哥阿济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铎死的比自己还早,自己没有儿子无法继承,那还篡位干什么呢?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多铎之子过继的问题,那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的照拂,为了袭承睿王一脉,多尔衮死前是没有一切种形式的儿子的。
③没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经权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来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尔衮呢,他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内,把皇帝的虚名要来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势力?还是能获取更大的权利?都不能,这些对于多尔衮来说已经到极致了。
总结:
多尔衮的大局观在于,如果自己篡位,无论入关前后,都会造成满清势力的分崩离析,造成自努尔哈赤以来的诸多努力和建树付之东流,同时也会造成满清实力水平急剧下跌,那样一来会陷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自满清开国一直到宣统退位,汉人的抵抗运动从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尔衮摄政期间,也只是初步企稳,内忧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则是蒙古诸部,如果自己的政权沦入风雨飘摇的境地,那么蒙古势力就会蠢蠢欲动,满清政权无论是面对蒙古还是江南士绅都是同样的态度,利用为主,但从未放下提防。
表面现象是多尔衮权倾朝野,但是多尔衮同样无法面对除两白旗以外所有势力的一致对抗,篡位不比擅权,逾越红线的行为不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态度更不用提,而自家两白旗真的是铁板一块众志成城么,他无法统一两白旗的意见,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已经占有既得利益后,不愿意为了多尔衮的皇位而拼命,两白旗的意见都不能统一,何况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权也无以为继,自己并没有继承人来继续掌控皇权,自己身死后不单落下千古骂名,而且权柄还会再次落入皇太极一系的掌控,无论谁掌权,两白旗都会受到彻底清算,不留任何余地的清洗,不单自己,包括阿济格和多铎两家都难逃一死。而保持现状也没什么不好,站在权力巅峰也就够了,利益在手虚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为虚名而丧失本已拥有的至高权力,这笔账不得不算,所以多尔衮擅权不篡权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标签: 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