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犀牛历史 146 0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只活了二十四年,可是,他的经历却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是清朝皇帝中很有故事的一位帝王。

福临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在盛京(沈阳)笃恭殿即位,称年号为顺治。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皇帝(剧照)

福临是幸运的,他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但在皇太极驾崩后,却因为满清皇族中两派力量的争斗而侥幸得以继位。当时,在继位争斗中,一派是以福临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实力派,另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代表的先皇嫡系派,两派争斗激烈,难分胜负,为了避免清朝皇室内耗,最终,六岁的福临被推为继位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福临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使他很不满意,对别人硬是让他聘娶的皇后非常反感,而他所钟情的妃子却很快死了。福临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生母的娘家侄女、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福临的这位皇后是由多尔衮为他选定和安排迎娶的,他对她一直很厌烦,因而,不久,福临便将其废去皇后位,降为侧妃;福临的第二位皇后虽然温柔贤惠,地位也很高贵,她是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但是,福临对她根本一点爱意也没有,一直不喜欢她,要不是因为有孝庄皇后庇护,加上这第二位皇后很能委屈圆通,恐怕也会被福临废了。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所宠爱、钟情的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天资聪慧,好读史书,她年少时即受到江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染,风韵温柔、娴静优美,善解人意,悟性极高,很得福临的宠爱,只可惜,他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了。此前,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非常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专门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福临对董鄂妃如此重视,足见他对董氏的无比钟爱,而董鄂妃的早逝,给福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是福临后来走向信佛之路的重要原因。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董鄂妃画像

福临自幼在孝庄皇后的培养下,加上因有满人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他有一种好胜性格和桀骜不逊的心态。因而,他虽冲龄嗣统,掌控不了朝权,朝中有多尔衮、豪格等把持朝政;后宫,有他母亲孝庄皇后的督促和教育,但他有一种反抗心理,对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一直有逆反心理。他颇有主见,敢作敢为,经常顺着自己的爱好做事,是一位不愿听权臣摆布的年轻皇帝。

福临的这种好胜、执着和傲气是他后来坚持礼佛、信佛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出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突然逝世,这使得顺治帝福临得到了提前亲政的机会。福临亲政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逐渐控制了朝局,并不久即能乾纲独断,他虽然亲政时才十四岁,但却干了不少大事。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皇帝画像

亲政时的福临,很想有一番大作为,而且,他在皇位上也干得不错。多尔衮的病逝使顺治帝摆脱了被压制的地位,他再也不想当傀儡皇帝了。而他亲政不久所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不惧朝臣的反对,削除多尔衮的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并籍没其家财,对他的这位原来的“皇父摄政王”进行大肆报复。而此举大大加强了福临掌控朝权的气势,对他往后的施政措施带来了重要影响。

为了强化皇权专制,顺治帝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并采取措施,停止了满清贵族的圈地行为。此外,他还放宽“逃人法”,他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改革来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想采取更多汉人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朝政,但是,当时满清贵族刚刚入关,他们对汉人的警惕心态和防备措施非常强,顺治帝身边尚缺乏能赞同吸取汉人管理方式的重臣,因而,福临的管理革新并不顺利,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着力改变朝中的政治结构,通过改变人事来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一个月后,他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四月,顺治帝采纳了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而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并设置宗人府官员。他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礼制,将治政活动纳入了礼制之中,强化统治秩序,这实际上是将治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他还为满人的每旗设置宗学,让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以加强对满族子弟进行包括汉文化科目在内的新教育。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对仅有满臣奏事的上奏程序进行改革,规定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会同奏进,这是清王朝重用汉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顺治帝因其年轻时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当亲政后,很重视对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治政经验进行探研,他在汉臣的指引下,认真阅读《资治通鉴》,他曾向朝中大臣询问,要求从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中选出最杰出的帝王,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对福临说唐太宗最优,而福临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很出色,他的各种立法能利于后世。其实,福临是以此来表明,入住中原的清廷,将延循明朝制度和管理措施。福临的这一主张非常重要,大大有助于化解汉臣与满臣、汉人与入关后的满人的矛盾关系,而且,使清王朝能具有承继”法统“的合理理由。

此外,顺治帝还赐太常卿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接受汤若望的一些积极建议,并开阔了眼界。此后,虽遇陈名夏案发生,陈被指责为汉臣“南党“首领,勾结朋党,擅权乱政,因而有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但是,顺治帝并没有以此来限制汉臣,他随后即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二人。同时,他设立十三衙门,并下旨严禁宦官干政,规定所设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还有,顺治帝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笼络汉臣,拉近与汉臣的距离,比如,他令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

为了稳定后宫,顺治帝废除之前多尔衮为他迎娶的皇后为静妃,不久,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旨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还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比汉臣提倡得还要卖力。其实,他这都是为了加强满清皇权的统治意识,以皇权专制和忠孝节义理念来教化满汉大臣。六月,顺治帝将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后山命名为景山,将西苑南台命名为瀛台,并命内十三衙门立起铁牌,严禁内监干政。这一系列的命名、立牌,是想从规划的建筑文化上来加强统治秩序。

清军入关以后,不久就进入北京,而满清统治集团目睹明王朝的灭亡,顺治帝作为第一位进入北京的皇城,他对明朝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清朝重蹈其覆辙。

首先,福临十分重视整肃吏治,他对官吏队伍推行甄别之法,重视擢优汰劣。其一,他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对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及时报奏,而对不能称职的要立即参劾。其二,为了选拔好知府人选,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督抚,各推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各一人,并要求其备上履历事迹具奏,令吏部再加察议,以奏请定夺,将所选中人才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其三,福临严格加强对官员的督控,绝不允许朝中官员结党结社,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他通过严禁官员私交、私宴来杜绝朋党的形成,想以此来根除朋党之患。

其次,福临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努力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明末战乱所余留下来的地荒丁逃、税赋难收的状况,为了改变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达四百余万两的赋亏状况,他积极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鼓励垦荒。比如,他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推行屯田垦荒;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其中,“劝惩则例”的作用很大,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对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规定了垦荒的具体奖励办法;而且,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者,无论新旧官员,一律应被治罪。

可是,后来福临却倾心于僧禅,成了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内心深处信仰佛学的皇帝。福临亲政初期,他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因为与福临谈得很投缘,屡次被提升,分别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赐名“通玄教师”,提为通政使等,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而孝庄文皇后对福临提拔汤若望很支持,她对汤若望也很尊重,甚至称他为义父,而福临因此而曾称孝庄皇后为“玛法”(慈爱的女神)。福临与汤若望的密切交往,显然对福临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并很快成为佛教信徒。这一年深秋,福临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性聪禅师憨璞,福临与憨璞交谈默契,很是投缘,这使他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久,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召见了憨璞,之后,他还多次召见憨璞,请憨璞介绍佛教界有名望、修养高的僧人。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玉林琇画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特意派遣使臣,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婉拒召见,但使臣不答应。次年二月,玉林琇只好入京觐见福临。福临一见玉林琇,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之礼款待玉林琇,福临谦虚地自称弟子。此时,福临请求玉林琇为他起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认为不便为福临起法名。但是,福临一再要求,并请求以一些“丑”的字眼来为他起法名,玉林琇只好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起法名为“行痴”。至四月,玉林琇请求回湖州报恩寺,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官员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到京师。

此外,福临还封憨璞为明觉禅师,憨璞向福临推荐了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名僧木陈道忞,福临召其进京。不久,对福临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和尚进京了,这位和尚就是玉林琇的徒弟茆溪行森。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他向其请问佛法,茆溪行森的解答使福临连连赞许。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茆溪行森画像

福临开始信佛,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后宫的混乱,钟爱的妃子突然去世,加上朝局纷争让他厌烦,满族大臣对他重用汉臣不满等,给他带来的压力、烦闷,这使他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让他有所解脱,渐渐地,他感到寄托于佛法才是宁静的,于是,逐渐加强了他出家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至十月之交,即在董鄂妃去世的近两个月之后,福临决心出家,他请茆溪行森禅师为他剃度,福临成了“光头天子”。

同年十月十五日,茆溪行森的师父玉林琇禅师奉诏到京,据说是孝庄太后和朝中老臣令人召其入京的。玉林琇得知他的徒弟茆溪行森已为皇帝剃发,知道惹了大祸了,他比他的徒弟想得更远,感到为皇帝剃发,这不但将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为佛教界带来灾祸。

玉林琇禅师非常愤怒,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他下令属下僧人堆积柴火,欲将茆溪行森焚死。放火前,玉林琇劝福临说:“若以尘世之法论,皇上应永久坐于皇位之上,上可安圣母之心,下可使万民安居乐业;若是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该永久为君王,对外可保持佛法信徒,对内可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之处。”(《顺治的贵妃和太监偷情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2015-01-25])当然,福临是不会让茆溪行森被烧死的,同时,福临也觉得玉林琇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便接受了玉林琇的劝谏,答应蓄发但是,暂时不出家。之后,茆溪行森被他师父带回南方,福临继续当皇帝。可是,福临虽然蓄发而不出家,但他的心早已“出家”了,福临对笃信佛法的执念一直没有改变。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福临(剧照)

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关于顺治帝去世,清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大的事,官方如此简略的记载,易于引起猜疑。

于是,关于顺治帝是怎样死的,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猜测是,因董鄂妃年轻轻地突然病死,钟爱董鄂妃的顺治帝伤心过度,郁闷忧虑,寝食难安,体弱染病,在董妃去世不到半年,福临便随他的爱妃而去了。

另一种猜测是,顺治帝历来很固执,他厌烦纷乱朝局,思念董妃,心无法安定,只有崇信佛法,才能心安,于是,执意出家去了,而孝庄皇太后无法将他拉回来,为掩人耳目,便对外称顺治帝病死,以此来掩盖皇室的丑闻。后来,出家的福临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有人还为这一说法找到了证据,比如,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即位不久,孝庄皇太后多次带玄烨去五台山礼佛,以此推测,玄烨大概是悄悄去见他的父亲福临;再如,另一证据是,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经过山西,当地官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餐具,而这些餐具很像是紫禁城里皇家用的餐具,因此而怀疑福临就在五台山修佛。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顺治帝与董鄂妃(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郑成功与清军在厦门牛家村发生了战争,郑成功看到对面有异物闪闪发光,于是,便命令士兵将大炮对准亮光发射,而那删发亮光的正是顺治帝头上的夜明珠,因而,顺治帝被炮火炸死在牛家村。不过,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只是痛恨清军平台杀了郑成功后代,一些恨清者编出来表达反清情绪的。

此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即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染上了天花而死的。这一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其一,替顺治帝起草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顺治帝临终前一直在他身边,而《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突然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初五日,顺治将他(王熙)招到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依顺治帝之意,王熙撰写了诏书,一天一夜,三次修改,三蒙钦定。

其二,传教士汤若望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汤若望传》,有过对顺治帝染上天花的记载:

“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

其三,还有人认为,玄烨被选中继位皇帝是因为他已染过天花并已痊愈,有抵抗力,不再怕天花了,由此来推断,顺治帝一定是染上天花而死的。顺治驾崩前有八位皇子,长子夭折,二子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他皇子尚年幼,依理,当是皇二子即位,可却选中了玄烨,因为玄烨有对天花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推论逻辑不太严密,只是一种猜测。

但是,对于顺治帝染上天花有史书记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董鄂妃的早逝使福临十分伤心,这也是事实,所以,顺治帝的去世,与染上天花病有关,也与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过度有关,他是病死的。

顺治帝去世时的大致过程应该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内官吴良辅因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被大臣上奏该处死,而福临安担心株连太多,同时也同情吴良辅,便安排他出家为僧。当天,福临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回来时,福临染上了天花,便发起了高烧。他预感病体沉重,很难再支持。初六,他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在病榻上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于初七日撰拟诏书,曾三次将拟稿上呈福临预览,皇帝亲自批改,那天晚上,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

福临晏驾之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捧着皇帝遗诏去奏知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人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根据遗诏,扶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为辅政大臣。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去当和尚了吗?

“罪己诏”

顺治帝的遗诏实际上是一篇“罪己诏”,在诏书中,他为自己列了十四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其实,所谓的“罪己”,说的却是他在位是做得最好最正确的事,是政绩的亮点。只是,从满臣皇室贵族的角度看,或许是不乐意接受的。因而,有人怀疑,顺治帝的这一篇“罪己诏”, 并非是福临的本意,也不一定是福临清醒时看过的。遗诏先奏知皇太后,而后才公布,而起草遗诏的王熙、麻勒吉,却一直守口如瓶。这或许是孝庄太后的一种策略,她为了保证她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能顺利即位,便授意为福临起草此遗诏,她利用责备她儿子来保证她孙子成功即皇帝位。顺治帝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重用汉臣的措施,这让满清皇室贵族很不满,而孝庄太后为了玄烨继位,需要当时的满族权臣的支持。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福临的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李尚英于《清代皇帝传略》中评价说:“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标签: 顺治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