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犀牛历史 169 0

避帝讳这个东西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东西,但却不是一个固定形式的东西。不同朝代对于避帝讳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对于避帝讳的要求有时候也有所不同。就拿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讳“世民”来说,在贞观年间,李世民本人只要求“世民”二字不能连用,在连用时需要避讳,将“世”和“民”拆开时是不需要避讳的。但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要求却变了,只要涉及“世”和“民”都要避讳!于是,李世勣的名字变成了李勣、民部变成了户部……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帝讳而更名的李勣

有的时候,皇帝的名讳太过“普通”,用的都是老百姓最常用字的,比如宋太宗赵匡义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帝讳而改的名字——光义,“光”和“义”都是老百姓最常用的字,避讳起来相当麻烦。于是,赵光义索性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改成了生僻字“炅”,老百姓只需避“炅”字即可,“光”和“义”这两个字都不需要避讳。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比清仁宗永琰和他的儿子清宣宗绵寧,在即位之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顒琰和旻甯,同样是为了老百姓避帝讳方便。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为他人避讳方便而自己改名的宋太宗赵炅

再如一些皇帝,在避帝讳时只要求他人“缺笔”即可,并不需要改字或者省略。比如清高宗弘曆,在书写到“弘”字时只需要少写最后的那个点就行了。但对于“曆”字,还是要避讳的,所以乾隆之后,清朝人写“曆”字全部要用“歷”。至于清世祖福临的福字为何不需要避讳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与满文和汉文之间的翻译有关。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和恭亲王弘昼缺笔避清高宗弘曆的帝讳

“福临”并不是汉文名字看到“福临”两个字,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汉文名字。其实不然,这其实是一个满文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对比一下福临一众兄弟的名字就能看出这其中的道道。豪格、洛格、洛博会、叶布舒、硕塞、高塞、常舒、韬塞、博穆博果尔,都是满文名字的汉文翻译,“福临”这个名字凭什么与众不同?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清太宗皇太极,也曾被翻译为“黄台吉”

其实,“福临”这两个字跟他的兄弟们一样,都只是满文的汉文翻译,与豪格、博穆博果尔等等没有区别,如果将其翻译为“富灵阿”之类也不能算错,而且清初的一些档案资料中的确有这么翻译的。“福临”或者“富灵阿”是满文中“福星”的意思,并不是汉文。换言之,虽然“福临”与“福星”看起来比较像、意思也比较接近,但二者却并不是一回事。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清世祖福临,也可以翻译为“富灵阿”

清王朝对满文的“避讳”问题清王朝入关之后虽然沿用了明朝的那一套避讳制度,但主要是针对汉文的,对于满文名字及其汉文翻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例,在清朝的很多档案记录中,他的名字也经常被翻译为努尔哈齐,甚至在民国时期由晚清遗老们编纂的《清史稿》中,也同样被翻译为了努尔哈齐。同时,努尔哈赤的亲兄弟和堂兄弟的名字中也出现了“尔哈齐”三个字,如舒尔哈齐(胞弟)、穆尔哈齐(同父异母弟)、雅尔哈齐(胞弟)、祜尔哈齐(堂弟)等等。可见,在清朝,满文名字及其汉文翻译并没有严格遵守避帝讳的原则。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清世祖的帝讳福临亦然,满文中的那个“福临”或者“富灵阿”才是他的名讳,汉文中的福临仅仅是音译而已,所以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名讳。比如雍正年间,年羹尧的外甥福惠的名字,就被清王朝的一些档案资料记录为了“富慧”。无论“福临”还是“富灵阿”、又或者“富慧”“福惠”,都只是满文名字的汉文翻译,不是汉文名字,自然是不需要避讳的。比如“福惠”这个汉文翻译就没有刻意去避清世祖的帝讳“福临”,同样是这个道理。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清圣祖玄烨手书“福”字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在要求避帝讳时,有时候只要求连字才需要避讳,分开使用是不需要避讳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名字中的“元”和“璋”单独使用是不需要避讳的,否则元王朝岂不是要改名了?然而,并没有!所以,并不是清朝不用避清世祖福临帝讳中“福”字,而是“福临”二字根本不是他的真名,仅仅是汉文翻译而已……翻译成“福临”可以、翻译成“富灵阿”也行,如果都要避讳,岂不是有很多字都不能使用?更何况,涉及到“福”这种最常用字时,历朝历代的帝王们要么自己改名、要么索性不用避讳(帝讳二字连用才需要避讳),要求高的充其量也就是缺笔而已,很少有让人改用他字的。

顺治皇帝名叫福临,为什么清朝人不避讳“福”字?

▲避帝讳不需要避“元”字的明太祖朱元璋

标签: 顺治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