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功勋卓越,为何后人称其晚年昏庸误国?既然昏庸误国为何又有康熙大帝的美称?

犀牛历史 190 0

自努尔哈赤带领满人消灭大明王朝以来,汉人的江山在皇太极与多尔衮的后续努力中完全易主,迎来了一个新的朝代“大清国”。它的第一位开国皇帝是顺治帝,可惜顺治仅仅在位18年,就结束了大清初代皇帝的执政生涯。大清国在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盛世,一个是“康熙盛世”,另一个是“乾隆盛世”,合称“康乾盛世”。在这两个盛世时,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来看看。

(一)康熙盛世

康熙盛世(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先扳倒权臣鳌拜,又收服台湾,最后剿灭蒙古葛尔丹,经历数年战乱之后,为什么康熙时期的百姓有饭吃,而且农民起义军都极少出现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明朝说起,明末崇祯时期,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生活贫苦,又加上明朝当时经历的小冰河时期,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人口不断增长,农作物又不断减产,从而引发了多起民间暴乱。地方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但是明朝当时的农业税收并没有清朝时期高。

(二)明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天灾“小冰河时期”,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贪官污吏遍布朝野,这种古代的官风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是没有绝对的办法可以完全清除的,因为是社会制度铸就了贪官污吏的存在。而大明王朝就非常不幸,迎来了一个小极寒期,百姓吃不饱饭,当然要闹事,最终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大军迅速崛起。所以,农业生产落后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一、康熙时期,经济复苏,农业也得到了增产,但是康熙时期农业增产的并不是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而是引进了西方的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有了这些高产农作物百姓就算吃不到米面,也能吃到土豆红薯来充饥。这也就是为什么康熙时期,在经历数年征战后,依然能保持盛世的一个原因。

其二、康熙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导致人口暴增。其实这个政策还是明朝张居正琢磨出来的,只是还没等到实行,大明王朝就已经灰飞烟灭了。“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把原来封建社会按照人头和家庭人口征税的制度换成了按照家庭拥有的土地总亩数来实行征税,也就是说你的土地越多,你缴纳的赋税也就越多。

在之前,封建社会都是按照人头征税,家里人口越多缴纳的赋税也就越多,所以这对于穷苦百姓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导致了很多百姓想生二胎、三胎都不敢生,而那些地主乡绅因为家境优越,他们生孩子不会因为赋税而感到压力,所以人口增长在摊丁入亩政策之前都要依靠这些地主乡绅。

但是,地主乡绅总归是占少数人群,而摊丁入亩政策实行后,为普通百姓减少了一大笔税收的开支,所以就导致了人口暴增。康熙盛世普通百姓在年景好的时候也不是天天可以吃到米面肉这些主流食物,大多数百姓还得靠土豆、红薯以及挖野菜才能平安度过一个春秋,要是赶上灾荒,书皮、观音土都得成为百姓的充饥食物。

(三)乾隆盛世

乾隆盛世(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此时中国人口已经接近4亿。诸位可以想想土地是不变的,人口却一直在增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盛世?假象而已。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百姓只能大量种植一些高产农作物来生活,这些高产农作物都有什么?跟康熙时期一样,土豆、红薯、玉米是乾隆时期主流的三大高产农作物。

据约英国文学家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的记录中就对当时乾隆时期的真实生活进行了记录和描述。约翰·巴罗是当时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而马嘎尔尼又是英国访华使团的代表,所以约翰·巴罗有机会接触到了真实的乾隆盛世。

当他们使团来到广州港口后,就发现了中国人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皮肤黝黑,个头矮小,枯瘦如柴,看到这样的一幕再看看那些前来迎接他们的清朝官员,个个脸色红润,肥头大耳,与普通百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之后他们所到的所有港口时,百姓面貌几乎一致,他们在下船去往集市、村庄时发现,普通的中国百姓竟然都是瘦瘦的,嘿嘿的而且没有啤酒肚。瘦弱不堪,衣衫褴褛,住房简陋,这是清朝人给马戈尔尼使团的第一印象。

(四)乾隆时期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

在《中国通史》中记录了普通农民短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临时工)每天的工资大约是10文钱左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平均一个月赚200文钱。乾隆时1两银子合1000文铜钱,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农民短工一年只能赚到不到3两银子。给地主拉长工的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相对高一些,大约能赚到4两银子。

拥有土地的普通自耕农(贫农),一年务农收入约20-25两银子;普通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一年务农收入约8-9两银子。清朝中期一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200—250元左右。而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基本开销最少需要5两银子,如果家里有四口人一年最少也得话费20两银子。

一个中农家庭拥有的土地相当多一些,他们一年也才能收入35两银子左右,而一个中农家庭每年的最低开销却要38两银子左右,也就是说,辛苦种地一整年到时候还要负债3两银子左右。这种情况还要维持在没有天灾人祸的岁月里,如果发生灾荒,很多农民家庭都会破产,卖儿卖女,吃书皮,挖观音土。

再看看清朝官员的收入,总督年奉180两银子,米180斛,;巡抚年奉155两银子,米155斛;知府年奉105两银子,米105斛;知州年奉80两银子,米80斛;知县年奉45两银子,米45斛。除了这些官员们还可以拿到一笔养廉银子,总督16000两白银,巡抚13000两白银,知府3700两白银,知州2400两白银,知州1200两白银。

这也是那些书生们都想进朝为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高中进朝为官就算当个小小知县,每年拿到的银子都很富裕。而且,还不算他们收受贿赂得来的银子,收礼得到的银子一般都是年薪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乾隆时期,民间传说中乾隆的生父还、浙江海宁陈家的陈世倌,在清代官员里称为非常清廉的代表,但他只做了二年山东巡抚,就在任官的山东兖州置了上万亩良田。这上万亩土地是怎么来的?就不言而喻了。这只是清官的代表,其他那些被称为贪官的人,一年能捞多少银子就可想而知了。

(五)康乾总结

清朝的康乾盛世,百姓生活质量并不比明朝时期好多少,要知道明朝经历了一次小冰河时期,而且那时还没有大量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如果明朝有高产农作物,又没有经历天灾,张居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怎么还会有大清王朝的存在!

大清王朝百姓的真实生活,正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是所谓的盛世太平,两个依靠土豆、红薯撑起来的盛世,算什么康乾盛世?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国通史》《我看乾隆盛世》

康熙一生功勋卓越,为何后人称其晚年昏庸误国?既然昏庸误国为何又有康熙大帝的美称?

康熙一生功勋卓越,为何后人称其晚年昏庸误国?既然昏庸误国为何又有康熙大帝的美称?

康熙一生功勋卓越,为何后人称其晚年昏庸误国?既然昏庸误国为何又有康熙大帝的美称?

标签: 康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