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犀牛历史 145 0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清朝原先的传统和康熙本人的决策问题。

一、康熙之前没有立太子的传统

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与汉族王朝总是早早解决储君问题不同,清朝及其前身后金政权,由于是渔猎民族,保留了一些部落特征,在康熙之前并没有立太子的习惯。努尔哈赤先后将长子褚英囚禁杀死、将次子代善剥夺继承人权利,最后是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公推其第八子皇太极即位为大汗。皇太极后来虽然称帝,但也没有明确继承人,甚至都不能保证一定由儿子即位,以致他死后,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争位,剑拔弩张,最后妥协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成为顺治皇帝。顺治虽然入关,也有了皇后,但皇后无子且不得宠,依然未立太子,等顺治驾崩时,长子牛钮已死,却也不是更年长的次子福全即位,而是选择了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所以,康熙之前,清朝根本就没有过任何一个太子,那么清朝也就根本不怎么把太子这件事当做理所当然。因此胤礽虽为太子,其权威却无法与之前王朝的太子相比。

二、清朝皇子“散养”导致能力强野心大

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这是对比明朝而言的,明朝皇子几乎可以说是“圈养”。由于明朝往往早早将嫡长子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其他皇子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到封地就藩。并且由于明朝有朱棣靖难之役的先例,所以对藩王看守特别严格,无旨意不得擅离封地,被地方官严加看管,他们除了吃喝玩乐也没什么别的事可做。但清朝不一样,由于传统上都要学习骑射,自然也是闲不下来,后来虽然入关,这些传统也没有荒废。康熙即位后更是有意栽培各皇子,给他们各种差遣。比如三阿哥胤祉修书、十四阿哥胤禵带病出征等等。康熙亲征准噶尔时年长的几个皇子还随军出征,管理军营。更不要说平时各部各寺的日常事务,也会交给皇子们分管。皇子们在锻炼能力的同事,与大臣的关系一天天好,野心也一天天大,也有了能力和太子一较长短。在他们看来,一直养在深宫的太子根本没那么高不可攀。

三、太子两度被废证明地位并非不可撼动

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导致储位争端白热化。自从康熙十四年被册立为太子,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储君,却依然被康熙废黜,这充分说明了,太子之位并不是那么牢不可破,既然储位空缺,那其他皇子还不跃跃欲试吗?当然就要互相攻击、尽力表现。向大阿哥胤禔提出杀胤礽,三阿哥胤祉举报胤禔用巫蛊之术害胤礽,推荐新太子时八阿哥胤禩的党羽想尽办法要把他推上太子宝座。都是在那个时间爆发出来的问题。没有太子被废,恐怕这些情况都不会显现。而因为太子第一次被废,此后虽然康熙为了稳定朝局复立胤礽,但皇子们的心理就是你能被废一次就能被废第二次,所以太子权威进一步降低,胤礽也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了报复心理,结果又在康熙五十一年二次被废,彻底一蹶不振。

四、二废太子后迟迟未定继承人

康熙早已册立太子,为何出现“九王夺嫡”的局面?

自从康熙五十一年二废太子,到康熙六十一年驾崩,十年间未立太子,导致皇子们争端更是不断。康熙不仅没有立太子,甚至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暗示”。比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康熙一方面让胤禛代自己祭祀,一方面却把十余万大军交给胤禵让他做大将军王代自己出征青海。以年长而言胤祉又是被圈禁皇子外最有机会的,但康熙却偏偏对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宠爱有加,丝毫没有受到胤礽被废的影响,依然在宫中享受皇长孙待遇,甚至传言康熙为他有第三次立胤礽的打算。这种种传言,更是让储位扑朔迷离。恐怕康熙自己心中也一直没有真正确立继承人。

就是因为以上四点清朝的前期传统和康熙自己的决策问题,导致康熙朝虽有过太子,却是九子夺嫡,纷争不断。

标签: 康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