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灾荒频发。特别是在华北地区,隔三差五发生旱灾,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发生在1877年—1878 年的“丁戊奇荒”,是一场席卷华北五省的大旱灾,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
清朝祖制固定,发生旱灾后,上至宫廷,下至地方官署,都要举行祈雨仪式,向上天求雨。有时候,连皇帝都会亲自参加。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人都曾经在久旱不雨后,步行到天坛去求雨。
1901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在陕西西安躲避八国联军侵华引起的战乱时,陕西一带发生了一场旱灾。尽管这场旱灾的烈度比不上丁戊奇荒,但也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相当严重的灾荒。有一名到达过陕西境内的外地人在上海《申报》撰写文章说:“一入陕境,即见饿殍载途。目下市面灰麦每斤售钱八十文,然仅八两。居民咸以树叶树皮煮食充饥,憔悴情形不堪入目。”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发动赈灾救灾的同时,也动用了老办法。慈禧太后命令一名大臣,前往太白山举行祈雨仪式。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境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道家活动场所,为道家第十一洞天,也是陕西地方官员经常举行祈雨仪式的场所。
早在1062年,关中发生大旱,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就带着下属翻山越岭来到太白山求雨。
这次,慈禧太后派出的这名大臣,在太白山求雨后没多久,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让旱情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慈禧太后大喜,派人制作表示感谢的文章,书写在一块石碑上,立于太白山的山巅。在石碑的前面,全部题写着慈禧太后的徽号。历朝历代的碑碣文字,从来没有这种做法。
如果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京城时,需要求雨,又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祈雨仪式一般在宫廷里进行。宫廷里的人,包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内,不管是后妃,还是宫眷,都需要沐浴斋戒。在求雨时,光绪皇帝会佩戴一块3寸长的玉牌,上面镌刻着两个字“斋戒”。跟随光绪皇帝的随从人员,都会戴着一块这样的玉牌。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是一个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我们从她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她总是衣着华丽,满身金银首饰、珍珠翡翠,打扮得珠光宝气,闪闪发光。
不过,在举行祈雨仪式期间,慈禧太后就不能穿戴金银首饰、珍珠翡翠了。她必须卸下所有的装饰,身穿浅灰色的粗布衣服,衣服上也没有任何装饰品。
每天的饮食,再也不能像平常那样,一顿饭上100多道菜肴,餐桌上仅仅有牛奶和馍馍两种食物。至于后妃和宫眷,则只能吃白菜煮饭,清汤寡水。
到了求雨的时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会带着一群后妃和宫眷,浩浩荡荡地来到举行祈雨仪式的宫殿。进入宫殿后,一名太监跪在地上,呈上一束柳枝。慈禧太后折下少许柳枝,插在髻上。随行的后妃和宫眷都做同样的动作。光绪皇帝则将柳枝插在帽子上。
为什么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会有佩戴柳枝的行为呢?这是因为,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就放着一束柳枝,可以撒播甘霖,消灾、治病。
佩戴柳枝后,大太监李莲英跪奏: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完毕。慈禧太后便率领一众人等,来到预先准备好的一个方案前。方案上放着一折黄表、一方玉石、少许朱砂、两把小刷。方案旁边放着一个瓷瓶,瓷瓶中插着柳枝。在方案前面,铺设着一块黄色的缎褥,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跪拜。
案前还摆着一个香炉,里面燃烧着木炭。慈禧太后取出少许檀香,投放到香炉里。随后,慈禧太后跪在黄色的缎褥上,其余后妃和宫眷在她身后全部跪下,一起默诵祷词:“敬求上天怜悯,速赐甘霖,以救下民之命,凡有罪责,祈降余等之身。”
祷词默诵3遍后,慈禧太后率领光绪皇帝、后妃和宫眷,行三跪九叩之礼,给这场祈雨仪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随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就离开宫殿。
这样的祈雨仪式,在现代人眼里当然是可笑的。不过,在人工降雨方式还没有得到运用的古代,人们只能无奈地求助于上天。
标签: 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