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1724~1805),乾隆时期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河北献县人。
其实不用我多介绍,亲们对纪晓岚比我懂得都多,电视剧《铁齿钢牙纪晓岚》太深入人心了,剧中纪大烟袋与和珅斗智斗嘴的桥段令人捧腹。讲真老纪就是乾隆时期的“段子手”。
当然戏说不能当历史看待。真实历史上老纪与和珅交集并不多。
老纪、和绅二人年纪相差26岁,纪晓岚中进士进入乾隆的“圈子”时,除了“玩文字”别无所长,于是被乾隆外放地方为官,出任地方上的“教育部长”。
老纪外放为官后,和珅这才崭露头角,随后火箭式上升,后来居上,和珅的仕途令老纪望尘莫及。
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受乾隆的宠信,相反有点嫌弃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纪晓岚不修私德和官德。比如,纪晓岚是个纵欲狂。
纪文达公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引自《虫鸣漫录》如此看来老纪就是典型的“一日七次郎”。私生活暂且不说,做官时他也不检点,曾被乾隆处理过。
这是乾隆三十三年的事了。老纪的亲家卢见曾从前曾任两淮盐运使,到70岁时退休了。
但是卢见曾没有平稳落地,有官员揭发他在任期间贪污,造成了江淮盐业财政亏空,朝廷要派“检查组”去查账。
当时纪晓岚是乾隆的“秘书”,他得知了这件事,想通知亲家,意思是让他赶紧把贪污的钱补上。
纪晓岚不敢明目张胆的写信通知亲家,通风报信是犯法,是要受大清律法制裁的。当时又没有手机、电报等先进通信工具,怎么办呢?
老纪不愧为一甲进士出身,他灵机一动,用空白信封装了一点盐和茶叶,然后派人送给了亲家。
卢见曾受到信后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在房间研究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亲家通知我,意思是:“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卢见曾连夜把贪污的钱退了回去。
尽管老纪和卢见曾做得天衣无缝,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多久事泄,老纪被罢官发配新疆劳动改造三年。亲家卢见曾也得到了应有惩罚。
事后乾隆感慨道:“老纪把点子用歪了,否则这是个治国之才,可惜了!”乾隆说的没错,纪晓岚才华没得说,可谓“学富五车,满腹锦绣文章”。但没有用到治国之策上,他没有和珅的能力为国开源财路。他只会嘴尖舌利讽刺人。
比如他曾经用16个字讽刺老太监,结果老太监不堪其辱上吊自尽了。活活逼死了一条人命。
其实太监才是社会底层人,想想看,有钱的人家谁送儿子去宫中伺候人呢?况且还要把“鸡鸡”切掉。
纪晓岚没有同情心也就罢了,不应该拿着人的缺陷开涮!这件事情是这样的:纪晓岚经常去宫中和乾隆吟诗作赋,久而久之就和太监们混熟了,双方都开些玩笑。
有一次,一个小太监拦住刚要进门的老纪,出了一个对子:“三元解、会、状”。对老纪开玩笑说:“答对下联就放你进去”。
原来小太监想长点知识,求老纪对下联。
(古代的连中“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三者都得了第一),所以小太监说出了上联:三元解、会、状。老纪嘿嘿坏笑一声,随口对出下联:“四季夏、秋、冬”。说罢纪晓岚就要进去。
小太监听了下联觉得有毛病,于是拦着老纪说:“不对啊,四季咋没春呢?老纪坏笑着说道:“没鸡鸡哪来的春啊?小太监被羞的无地自容。
小太监吃了哑巴亏,回去给师傅老太监讲了这件事。老太监说,看我的,我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说全,看他如何对?
老太监想为徒弟出口气,于是拦住了纪晓岚,非要让他对下联。
老太监马上说出了上联: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当时纪晓岚是翰林学士,老太监把“春、夏、秋、冬”都说全了。本意想难一难老纪。
谁知纪晓岚又一次嘿嘿一笑,张口对出:“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纪晓岚用东、西、南、北对仗上联的春、夏、秋、冬,同时用“东西”代表老太监裤裆里没有的“鸡鸡”,确有一语双关之妙,但意思太邪恶了。
老纪可是得意了,老太监为徒弟没挣得面子,反而被一顿奚落,回去想不开就自缢而亡了。
结语:纪晓岚不把文采用在安邦治国之上,不为振兴大清建言建策,反而用来讽刺挖苦身体有残疾的底层人,我觉得这不是光彩的事。
文/秉烛读春秋
标签: 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