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曾经是几年前最热门的中国电影,表现中国军舰在也门武装撤侨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对海外侨胞的强烈责任。不过,上溯近百年,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也有一次类似的“红海行动”。当时指挥护侨撤侨的,就是人们印象中昏暗腐败、军阀混战、在国际舞台上常年被欺负的北洋政府。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次护侨撤侨行动中,北洋政府军队还差点在俄罗斯领土上与日军交手。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血腥的苏俄内战爆发,很多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都遭遇到了空前威胁。当时的远东海参崴,中国人还非常多,跨境的贸易也频繁,国内把在海参崴做生意的中国人叫“跑崴子”老客。这些“跑崴子”老客甚至在海参崴开设了中国剧场,定期请国内名角来演出京剧。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参崴的居民40%是俄罗斯人,30%是华人,30%是朝族。在1938年肃反以后,海参崴华人大批被流放至北极和西伯利亚,朝族则被流放哈萨克斯坦和高加索一带。也有很多华人逃回国内,还有不少被枪杀处决。当然,财产损失就没法估量了,反正每一次受伤的都是中国人。
这一点从马元生先生的回忆录《旅苏纪事》也能得到印证。在海参崴观察当地居民的比例是俄人约四成,华人和朝鲜人各三成。中国人开的饭馆、商店、旅店、澡堂、戏院、洗衣房比比皆是。 当时的老毛子,尤其是白军,只要是扛着枪的,就都把华侨当做行走的钱包,看上啥直接伸手要。如果哪个华侨敢说句二话,被抽几个嘴巴是幸运的,一言不合就可能被拉去枪毙了。
而且,俄国内战的武装派系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壮丁简直太好用了,免费活好还吃得少,各方都在强拉华侨壮丁,这些只听得懂“乌拉”的中国人,套上一件脏兮兮的军装,就被拽入到了枪林弹雨之中。即使未被强拉壮丁的,在一拨拨穿制服的强盗面前,也是宛如待宰的羔羊。
这个时候,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除了传统商人、手工艺人之外,还有很多参加一战的华工。这是因为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之后,采用了“以工代兵”的方式,向其他协约国派遣劳工团,这些劳工负责在前线工作。
其中,派往俄国的华工有数万人之多,连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也有华工的身影,有一句话叫做“摩尔曼斯克铁路是在中国工人的遗骨上建立起来的。”在俄国陷入内战之后,大批华工试图回国,但是饥寒交迫,再加上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要多苦有多苦。
很多华侨团体都紧急呼吁祖国派兵前来护侨,当时的北洋政府正焦头烂额,一边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边要应对扯旗放炮的革命党。但是,北洋政府却难能可贵地顶住了压力,甚至无视日本的威胁警告,下令出兵西伯利亚武装护侨。北洋政府国务院在1918年3月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崴,任务由海军部负责落实。海军部指定“海容”号巡洋舰担负这次的任务。
这里咱们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海容”号巡洋舰,这艘军舰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了3艘军舰,排水量2950吨,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军史上统称为“海容级巡洋舰”。可以说,为了保证这次行动的顺利,北洋政府把自己的看家宝贝亮了出来。中国派遣军舰赴俄护侨的行为,激怒了日本。因为,日本这段时间正忙着在远东地区扩大势力,如果中国军队行动,将大大打乱日本的计划。
在日本的高压下,“海容”号的舰长林建章趁着日本人还没真正反应过来,赶紧起航。等军舰到了海参崴,生米煮成熟饭,日本人就只好干瞪眼了。“海容”号4月9日驶离上海,一路北上,途中只停泊了一夜。一周之后,在华侨们的欢呼声中,“海容”号进入了海参崴港。
这时候,海参崴港口中已经有了另一艘悬挂中国五色国旗的商船“飞鲸”号。“飞鲸”号属于国有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次同样接收到了前往海参崴撤离华侨的指令。北洋政府知道,海容号的作用更多是护侨,起的是军事震慑作用。撤侨的话,还是要依靠民用交通工具。
这是上世纪20年代初海参崴南园剧场的俄文海报。
马连良等京剧大家应邀赴海参崴演出的《赵氏孤儿》的剧照。
所以在确定了“海容”号巡洋舰赴俄的同时,中国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东三省地方,紧急加派机车、商船,从陆海两路加快撤侨。北洋政府还宣布放松对俄的粮食禁运,对运往海参崴的粮食车队或船队,一律从速放行,以缓解海参崴的粮食危机。国内各地立即停办赴俄工作的护照,旅俄华工最多的山东全省动员,做好侨民的安置准备。
当时的海参崴处于无政府状态,冬天海港结冰,所以中国舰队吃了很多苦头,包括舰用动力煤炭补给困难,由于军舰比较老,没有淡水制造设备,造成了淡水短缺和煤炭供应不足,为了防止军舰被冻坏,还需要人工凿冰。
这也是近代中国政府第一次动用军用和民用交通工具从海外撤侨。“海容”号巡洋舰抵达海参崴后,多次派兵登陆,保护当地华侨。中国军队在海参崴护侨期间,有效维持了当地治安,并且保护了华侨的利益,深受当地华侨的支持和称赞。在北洋政府驻俄部队的军威下,远东地区针对华人的暴力行为大为减少。
标签: 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