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犀牛历史 143 0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不仅是袁世凯在袖手旁观。当时其它东南九省的督抚也都是袖手旁观。两广总督李鸿章声称自己感冒腹泻,走不动道,无法进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不仅不进京勤王,反而还秘密策划反清,打算自立;广东巡抚德寿更厉害,他是上三旗出身(满洲镶黄旗),北京沦陷,他增援是义不容辞,然而他也附和李鸿章,选择了袖手旁观。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1898年三四月份,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很多不满洋人的老百姓(也有地痞流氓)通过烧毁教堂、破坏铁路等极端方式发泄对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满。后来,失控的义和团更是将怒火发泄到洋人身上,吓得各国大使警告清政府,若不赶紧弹压义和团,各国政府就会直接出兵。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一团糟,对洋人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光绪帝为首的主和派认为,以清军现有兵力绝对惹不起洋人,应该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从而谋求和平局面;而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顽固派认为,义和团运动如此高涨,大有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势头,朝廷可以利用义和团赶走洋人。(载漪还想利用义和团搞倒光绪)

作为清政府真正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此时的态度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她不满洋人对自己的指责(洋人指责慈禧迫害光绪),因而她当时的态度非常精分:一方面,她不对义和团进行武力镇压,纵容义和团闹事;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招惹洋人,通过打马虎眼的方式,希望能够得到列强谅解。

身为清政府的一号统治者,慈禧都如此举棋不定,这让下面的官员该如何是好?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袁世凯于1899年冬,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率领他的七千新建陆军从天津驻防到了山东。

到任山东后,袁世凯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简单——就是剿。即便这会得罪载漪一党,他也无所谓。

到了1900年二三月,山东义和团基本被袁世凯剿灭,山东恢复稳定。但也正是因为袁世凯在山东的剿杀,山东的义和团一溜烟的全跑到直隶去了。

直隶相当于顽固派的半个大本营,义和团跑到直隶,算是逃对了地方。

1900年五六月份,义和团在京津地区搞得轰轰烈烈,吓得各国连忙集结军队保护自身安危。而且,义和团闹事的时候,清政府的军队也参与其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就在前往总理衙门途中被八旗兵枪杀的。

如果说义和团针对洋人的举动只是民间自发性的,事态还可控制。那么,清政府的八旗兵的加入,就使得这场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变成了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级矛盾。

各国公使看到事态失控,决定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联合出兵北京。

当时,若是慈禧能临机决断,拍板剿灭义和团运动,事态还可挽回。但是,此时的慈禧依然是精分状态:一方面,她继续纵容义和团,不剿,也不控制;另一方面,她派兵保护各国使馆,希望能够得到列强谅解,从而停止进兵北京。

然而,事态最终还是失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此爆发。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慈禧大胆的说:如果列强军队继续进兵,就对外宣战。并且,她还处死了两个主和的大臣祭旗。

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慈禧命令袁世凯率军增援北京。慈禧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袁世凯决然没有胆量抗旨不遵。然而,慈禧太后低估了袁世凯的胆量。

袁世凯是个惜命的聪明人,他不怕玩命,但也绝对不会白白的去送命。甲午战争时,清军战斗力之羸弱,日本战斗力之彪悍,清军与世界一流军队的实力差距,袁世凯作为旁观者,当时看得清清楚楚。

甲午战争之后,尽管袁世凯非常想通过练兵打造出一支实力接近于西方军队的新军。但是从1895年开始练兵到1899年八国联军侵华前夕,中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袁世凯费尽心思也才练了几千新军,还远远不够给洋人塞牙缝的。

所以,袁世凯看的很清楚,他此时去增援就是送死。他不想给大清朝殉葬。

不过,袁世凯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抗旨,他在收到旨意后,迅速联络了李鸿章、张之洞等东南九位督抚,希望前辈能给点建议。李张刘许等朝中前辈给他的回电很给力:别去。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1900年6月25日,天津危在旦夕,慈禧再次向袁世凯发出上谕,要求他速派精兵入京增援,不得迟疑。(“星夜赴津,毋稍延迟”)

然而,此时袁世凯翅膀硬了,他在得到东南其它九位督抚的支持后,给慈禧回复了一封电报:“东省防务日紧,兵力难分。”

后来,袁世凯又以所属军队发生疫情,沿途有义和团囤积为由,再次回电拒绝增援。总之一句话:不是我不愿意派兵前往,实在是我分身乏术。

慈禧收到袁世凯的回电后,要气炸了。她以很严厉的语气回电:“务必于即日出兵,决不许延误,否则军法从事”。

面对三番五次下旨催促出兵,袁世凯如果再不有所动作,指不定人头不保。于是,袁世凯便派出了一直旧军前去增援,而他的新建陆军则继续按兵不动。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以付出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袁世凯应该很庆幸他没去。因为在天津攻防战期间,整个直隶的清军被打崩溃,钦差大臣李秉衡饮药自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自杀身死。就连武卫左军统帅兼直隶提督聂士成也战死(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前后夹击下,英勇战死)。

如果袁世凯去了,想必也是一样的下场。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1900年八月下旬,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慈禧逃往山西。就在逃往的路上,慈禧下令围剿义和团,并且给当初被她处死祭旗的主和派大臣平反昭雪。

见过精分的人,没见过慈禧这么精分的。五月份在纠结主战还是主和,六月份下定决心跟洋人开战,八月份就软的一塌糊涂,开始对洋大人舔跪。有这样的领导,下面的官员简直要疯了,因为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都要掉脑袋。

其实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慈禧一干人等,根本就听不进去话。像袁世凯这样的封疆大吏不能随便就表态,否则掉脑袋是分分钟的事情。

当时,李鸿章就针对当时的时局,说了一句很露骨的话:“先定国是,再议办法,否则虽去何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开战与否,这个先放到一边不谈。慈禧你作为决策者,你既要重用载漪、刚毅这帮顽固派整,又要我们这些主和派进京卖命。难道你不知道我们和顽固派不是一路的吗?如此首鼠两端,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就算要我们去送死,也得先给个合理的说法,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

李鸿章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当时很多人都想对慈禧说,但又不敢说的话。

小人物就不提了,就说聂士成。他手下一万多精锐武毅军全部投入战场。结果呢?他打洋人不对,打义和团也不对。最后相当于是被活活逼死的。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为什么袁世凯等人要袖手旁观?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庚子国难闹到最后,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将领没好下场(聂士成),力主对洋人开战的官员也没有好下场(刚毅、徐桐)。活到最后的反倒是坐观事态发展,事件期间不表态的袁世凯、宋庆等人。

所以,袁世凯为什么要袖手旁观?因为他不想死得不明不白啊。

标签: 袁世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