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军阀混战时期的军阀主要指的是上个世纪初期到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具有足以影响时政格局的割据团体。
其中,以北洋政府为代表,所谓的北洋政府实质便是在当时依靠着武力与外力支持,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政府。
而至于相对于暂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各省各地的军阀除了政府直辖的地区之外,大多是名义臣服,实际独立,甚至还有对立、交战的局面。
在当时,也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乱象,一般从袁世凯去世的1916年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为主要割据混战期,但是实际上,军阀割据混战的时间要远远大于这十三年。
因为,民国军阀根据的根源起源于清末,尤其是湘军、淮军、袁世凯新军等团体的出现,加速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做大。
而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也不过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甚至1930年的时候,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的中原大战才停止。
所以说,上个世界自从清末到二三十年代,军阀势力的影响经历了萌芽、成长、突变、分裂到消散的一个过程。
而在当时,这些军阀在后世有一个普遍的称呼,那就是按照性质与地理区域,我们将其划分为北洋系军阀与西南系军阀。
(一)北洋军阀的出现与延续
北洋军阀的前身实际上出现于训练新军的袁世凯的整合,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出现了一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首包括曹坤等的直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但是,这三派军阀虽然同出于北洋,却并不是和睦相处,反而是为了争夺当时北洋政府的领导权而多次刀兵相见。
原因很简单,谁掌握了北洋政府,不仅名义上统治全国,他们希求的是以此来获得他们背后帝国主义的贷款,来支持他们的扩军与统治。
1916年至1920年为皖系段祺瑞掌权时期,其中发生了著名的府院之争,也就是总理段祺瑞和总统黎元洪的争端,而后黎元洪下台,总统由直系领导冯国璋继任,再次与段祺瑞之间产生了府院之争。
冯国璋去世后,曹坤成为直系的又一任领导,与段祺瑞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1920年4月,曹坤吴佩孚联合八省军阀,反对皖系军阀段祺瑞,至同年七月,直系曹坤、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击败了皖系军阀段祺瑞,皖系军阀从此退出主要舞台。
可是,此后,张作霖与曹坤、吴佩孚再起争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战败,退出山海关,北洋政府暂时被直系掌管,1926年,张作霖卷土重来,联络直系将领冯玉祥一起进攻曹坤,直系溃败。
此后,张作霖与冯玉祥、吴佩孚接连交战,但是张作霖一直控制着北洋政府,直到蒋介石北伐后,阎锡山等人转而支持蒋介石,张作霖无奈,退出北京,而后被日本人暗害。这是北洋系军阀的开端,与结局。
(二)西南系军阀
除了北洋军阀,当时还存在着桂系军阀、滇系军阀、粤系军阀与四川混战军阀等,首先是云南,是为滇系军阀,领导者为蔡锷,但是蔡锷与袁世凯同年去世,所以当时滇系军阀的执掌者是唐继尧,滇西控制着云南与贵州两地。
而在广西,则是由前清提督陆荣廷掌管,在黎元洪的支持下,陆荣廷更是被任命为广东督军,率军兼并了广东,一举占有两广。
护法运动开始后,两广的陆荣廷与滇系军阀唐继尧起初支持孙中山,孙中山组建广东军,但是后来三人闹翻,陆荣廷将唐继尧与孙中山的势力彻底清除了广东,再次独自霸占两广。
此时,在广东有着支持孙中山的粤系军阀陈炯明、许崇智等,与陆荣廷接连打了两次粤桂战争,结果是陈炯明等击败陆荣廷,使得粤系军阀陈炯明等控制了广东。
由于两次粤桂战争的失败,陆荣廷在两广位置不稳,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异军突起,打败了广西各地的反对势力,再次统一桂系军阀。
而学术界则把陆荣廷时期称之为旧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时期称之为新桂系,此后,为了制约陈炯明,孙中山将其免职,但是孙中山转瞬被陈炯明击败,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他都没有控制住陈炯明。
此后,蒋介石进攻陈炯明,而滇系军阀唐继尧则进攻桂系军阀李宗仁,结果,陈炯明被击败,蒋介石占领广东,唐继尧被李宗仁击败,不久后,龙云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成为滇系军阀的又一任云南王。
此时,到中原大战结束后,全国各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滇系军阀龙云,山西阎锡山、东北张学良、四川刘湘、刘文辉等相继服从蒋介石的明面统一领导,军阀混战在大范围来说,宣告结束。
标签: 蔡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