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犀牛历史 236 0

影视作品中常把蔡锷描绘成孙中山的追随者,确实他与革命党的许多核心人物都是同学挚友,交往密切,比如黄兴、宋教仁等,可实际上他并非孙中山追随者,甚至没有加入同盟会以及其他政党,并且很大程度上他并不赞同孙中山的许多做法。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但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只是走了另一条路线的革命者。他出身时务学堂,受到老师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熏陶,尽管今天教科书上维新运动简单带过,但他们也是在为追求民主平等自由而奋斗,为了中国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但他与老师们又不同,他主动批判国民性喊出国魂,探索阶级和制度,可以看出他看得很远,走得更远。但殊途同归,到了抉择的时刻依旧会选择国家和民族。

海归精英,四方招揽1904年10月,从日本先期回国的黄兴在长沙策动起义失败逃回上海。一个月后,它的好友22岁的蔡锷也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到上海,可是不久后黄兴身份暴露再次逃亡日本。两人是挚友,后来逝世也在前后脚,也算是一种巧合吧。从此,蔡锷开始在国内践行他从军救国的志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那几年全国各地正在热火朝天地编练新军。归国后蔡锷立刻成了“香饽饽”,各省督抚争相招揽。因为他是留学的军校生,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是清廷急需的人才。江西巡抚夏时,湖南巡抚端方、广西巡抚李经羲、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等都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之后他在江西和湖南短暂任职,然后来到广西担任要职。蔡锷成为了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蔡锷到了广西,受广西巡抚李经羲赏识和重用,20多岁的青年就被委以重任,出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后来二人私交也不错,这也为他们在昆明的事件埋下了伏笔。上司器重,专业对口,所以蔡锷应该干得很开心,呆了五年的时间。他的职级也一升再升,连续担任了许多军校的校长,随营学堂总理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

以身作则,明星校长蔡锷治军严明,并以身作则。他本身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重视教育,同时作为军校的优等生,军事素养极高,技术娴熟,自身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很快,他便在军中树立了威望。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回忆录中蔡锷在陆军小学堂的故事很多。这个小学堂名声可不小,名噪一时的新桂系很多将领都是出自该学堂,比如日后被称为“新桂系三杰”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还有李品仙、夏威、廖磊等,他们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比如有这样一件小事。蔡锷的一个同学听说他做了校长,立刻让孩子千里迢迢赶来广西报考。可惜他来晚了,新学期已经开学。他完全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开个后门,因为这只是“小事”。最后却来了个不近人情,硬是让人等到了第二年按规定报考。类似的事还有,比如李宗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熟悉了。李宗仁的传记中写道他是第三期毕业生,可实际上他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窥见,蔡锷是一个极度坚持自己原则的人,甚至很多时候到了不近人情。但是对于军队而言纪律严明本身就是重中之重。在战场上敌人能允许我们迟到十分钟吗?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但李宗仁并没有因此记恨蔡锷。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李宗仁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总办蔡锷将军有时来校视察,我们对他更是敬若神明。蔡氏那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可称文武双全,仪表堂堂。他骑马时,不一定自马的侧面攀鞍而上。他常喜欢用皮鞭向马身一扬,当马跑出十数步时,蔡氏始从马后飞步追上,两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按着马臀,一纵而上。这匹昂首大马,看来已够威风,而蔡氏纵身而上的轻松矫捷,尤足惊人。我们当时仰看马上的蔡将军,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感。所以我能够当陆小学生,已经十分满意。只希望将来毕业后,能当一名中上尉阶级的队附和队长,平生之愿已足。至于象蔡锷那样飞将军式的人物和地位,我是做梦也没有想过的。”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蔡锷还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他时常带着学生们进行长距离游泳。尽管他个子矮小,但是大块头的学生们从来追不上他。李宗仁回忆道:蔡锷日常穿着非常整洁鲜明、绣有金色花纹的蓝呢制服,叫上穿着长筒皮靴,光可照人;腰间挂着一柄明亮的指挥刀,在校内走动时,这柄刀总是拖在地上。因而他走起路来,刀声、靴声、铿锵悦耳,威风凛凛。

军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能力的人天然便会获得崇拜,更何况蔡锷这样的青年将官。

彰德会操,大放异彩在清末,清廷进行了几次会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阅兵,实际上就用来展示新军训练的成果,顺便炫耀武力,从形式上说,和军事演习也很像。1906年10月22至25日,袁世凯组织新军在这河南彰德进行第二次会操。

蔡锷:归国后的军界新秀,明星校长,却遭同盟会“陷害”驱逐

清廷对彰德会操十分重视,慈禧太后以及各地代表都有到场,这是各地编练新军的一次模板教学。此次大规模地邀请了外宾,英、美、俄、法、德、意、奥、荷、日本等国均派武官观摩,各大世界知名报纸都派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参加观摩的中外各界人士有478人之多。深受重用的蔡锷自然作为广西代表参加。

这也是袁世凯第一次见到蔡锷,立刻便生出了喜爱之意。此后便一直想要招揽蔡锷进入自己麾下。袁世凯任命他和蒋百里等人为此次会操的中央审判官。也正是这次会操,军界开始认识到了蔡锷这个人,从此蔡锷声名大噪。回到广西之后逐渐掌握了新军军权。

军人不党,竟遭驱逐好景不长,很快“驱蔡风”波开始了。文章开始我们提到蔡锷并非同盟会员,并且他并不主张不停的去贸然发动起义,造成流血伤亡。所以他很善于掩藏自己,出进都坐着大轿,开口都是官方语言,同时,尽管同同盟会大佬黄兴是好友,但蔡锷并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盟会员结交,这样暴露了他与孙中山的人的分歧,这样使得同盟会的成员很不放心让他掌握广西的军权。

裁军风波引发争议

随着矛盾的放大,广西的同盟会领袖耿毅、何遂对蔡锷不停地进行试探,甚至他们还到香港找到黄兴求证。后来他们拿着黄兴的信件私下邀约蔡锷密谈,但蔡锷一直不予理睬。经过多方面考察,他们认定蔡锷不是革命党。

广西的经济实力无法支撑不了那么多新军,要裁剪学员。裁军必然涉及很多人的利益,但偏偏蔡锷用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考试来决定去留。然而考试及格的170人中,广西籍学生120人,49人被淘汰;外省籍学生57人(包括湖南籍学生29人),淘汰12人(湖南籍学生6人)。当时军队的待遇不错,淘汰就意味着失业,蔡锷本身是湖南人。

同盟会抓住这一点,他们利用了毕业学生的不满情绪,煽动大家游行、散发传单、示威等,逼迫广西巡抚赶走蔡锷。一时间,蔡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陷入危机之中。

官方调查,还以清白

1910年的这个秋天,蔡锷过得很郁闷。诬告者群情汹涌,众口铄金。蔡锷百口莫辩。蔡锷的性格非常沉稳。此时,虽然他很郁闷,意志消沉,但是他并没有自乱阵脚。他静静看着局势发展,思考应对之策。

恰在此刻,清廷派了一个调查组到广西开展调查。清廷主要是担心风潮闹大,不可收拾。所以亟需搞清真相,尽快解决这场风波。

调查组的组长叫吴锡永。吴组长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查清了事情的原委。他于1910年12月6日完成了调查报告,裁军考试并无不公平之处,并且逐一调阅了当时的考卷询问了当事人,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湖南的学生就是成绩好。

对于学校的账目,报告里写道:"查其历年支用款目,亦均详准,报销核明,咨送有案。"这份报告,基本上为蔡锷洗清了罪名。

三天后,这位吴组长又向朝廷上了一份补充报告中,保中里明确写道:带头诬陷蔡锷的三个家伙,"素不安分"。就这样,这场"驱蔡风波"真相大白。

被迫出走,实属无奈

虽然蔡锷的罪名被洗脱了。但是,学生们并不肯罢休,同盟会的煽动也没有结束。他也萌生了去意,此时清廷的官员为了平息事端主动要求蔡锷辞职。恰在此时,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他借此机会,从广西前往云南。

蔡锷离开时,主动邀请同盟会员吃饭,他表示自己知道他们是同盟会员,但是他们苦苦地要赶走自己,他本身并没有怨恨之意。但是他走了,反而是大家失去了保护伞。革命不是他们那样干的,冒失的行动,白白流血,这样是不会成功。他走了,希望大家保重。

诚然,蔡锷在广西时一度暗中支持革命党活动。黄兴就多次化妆成和尚来与他会面接洽,为发动起义做准备。

立场不同,却不会因公废私,失去大义。反而,这次的被迫驱逐却促成了另一件大事。不得不说,历史对于英雄人物就是这么执着。

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很多时候,观点不同并不代表就是敌人。先学会冷静、思考,才能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思想和主义固然重要,但是在接收它们之前你是否认真想过、考虑过。人们说书生意气,青年人很容易沦为激进主义者。但是我们要相信这个社会本身就是有着容错能力的,也许冷静一下破坏会更小呢,未来又不一样了呢。下期待续。。。。。。

标签: 蔡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