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犀牛历史 136 0

1915年11月18日,天津港。

在一艘即将开往日本的客轮上,有一名特别的旅客。其实说特别也不特别,他去日本的目的是去“养病”的。而就是这样一名旅客,当他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的时候,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就赶紧提醒:

“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归海,从此我华无宁日矣!”

此人,就是蔡锷。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1 对决袁世凯的一盘棋蔡锷是湖南人,擅长下围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最精彩的博弈,是与袁世凯的真人对决。

据《蔡锷年谱》记载,蔡锷与袁世凯相识于1906年。那时他24岁,想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湖南的亲戚东拼西凑只借到了几元钱,直到到了北京,袁世凯借给他1000元。

蔡锷曾一度颇敬佩袁世凯,在电文中称赞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而袁世凯也相当看好蔡锷,曾评价他“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同时,他也对亲信这样评价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

在这场高手对决之中,袁世凯决定先发制人。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1913年,袁世凯把蔡锷调赴北京,给了他一连串官衔,还几乎每天召见,礼遇有加,说是磋商政要,实则防他有变。

这一时期的蔡锷满怀一腔热血,对袁世凯报有幻想,于是离开自己的基地云南赴京,希望能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

而事实是,袁世凯对蔡锷的种种建议置之不理,又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直至最后要自己当皇帝。

面对如此的倒行逆施,蔡锷在当时的“劝进表”中,是第一个签名支持的。就在这份表忠心的签名前一天,蔡锷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天津,与坚决反对帝制的老师梁启超密谋了一整夜。

“若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

梁启超后来透露了当时蔡锷和他密谋的结果。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终于在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两年后,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是蔡锷逃脱控制的最关键的一步:首先离开北京,离开天津,取道日本再绕回云南。蔡锷就这样一步步从被动争取到了主动。

1915年12月19日,历尽艰辛终于抵达昆明的蔡锷,决定起兵反袁,他也是历史上起兵讨伐袁世凯的第一人。

袁世凯料到蔡锷会反,却根本不敢相信,世间竟会有这样的人,不为自己的私利和地盘,居然是“要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蔡锷所率滇军及其他盟军一路克服了后方不发饷、不增援,面对10万北洋军作战的重重困难,以不足万人的部队从1月打到3月。贵州、广西相继宣布独立,北洋军最终签订了停战协议。

在这场高手对决中,蔡锷是最后的赢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唯有坚定不变的信念,才是不可撼动的力量。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护国军五将领合影。左起:李日垓、罗佩金、蔡锷、殷承环、李烈钧。

2 一番逢场作戏,一番幽幽痴情。 说到蔡锷与小凤仙是逢场作戏,你可别打我。

首先,小凤仙并不“仙”。

据《民初史略》以及蔡锷手下师长李鸿祥回忆录等史料记载里,现实生活中的小凤仙貌似是个长得不怎么好看的龅牙妹:“上颚左右二牙外露,开口颇损美观”、“相貌乏过中姿,性情甚是孤傲”、“年方十四五,貌非甚美,而歌喉婉转”...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再看他们不可能成为知音。

当时小凤仙还不满15周岁,蔡锷已经33岁,年龄差距快两代人了。小凤仙家道败落,没受过什么教育;蔡锷是留洋日本的学霸,写得一手好书法,文武双全。如此年龄与人生境遇的悬殊,如何能成为知音呢,没有代沟就要烧高香了。

最关键是,他们的相识是一场安排。

在蔡锷被调至北京的两年中,时时处于袁世凯的看管之中。蔡锷通过逛窑子这种沉湎于酒色的消极行为来迷惑袁世凯,就此认识了小凤仙。

第二次见面,是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摆酒,有意安排了两人在花酒宴席之上的“意外”重逢。蔡将计就计,从此和小凤仙“厮混”在一起,还“气跑”了两个老婆回到了湖南老家。

最精彩的“凤救锷”,是一个甩锅。

《中华民国史》披露:

“近人多云蔡锷是在小凤仙帮助下离京,其实不过是哈汉章等人为掩饰他们与蔡锷的关系而虚构的故事。”

哈汉章是总统府侍从武官长、陆军少将,曾是蔡锷的好友。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哈汉章

1915年11月10日,蔡锷去喝哈汉章母亲的寿酒,酒后打了一夜麻将。次日早晨7点,蔡锷做出要见袁世凯的样子,但是袁世凯这时候还没起床,于是他就当着密探的面给小凤仙打电话约中午十二点半一起吃饭。

密探熬了一夜,又听说蔡锷约了小凤仙午饭,就放松了警惕,蔡锷于是趁机从前门火车站踏上了前往天津的列车。

而协助蔡锷逃脱的哈汉章为了给自己脱罪,就把锅甩给了小凤仙。

这边逢场作戏,另一边却难耐幽幽情深。

两年后,在蔡锷的公祭现场,小凤仙以妓女的身份一出现,就被媒体团团围住,但她什么也没说,摆放上花圈三鞠躬后,便默然离开了,在她去世前的40年里,媒体上始终未出现过一篇关于小凤仙的专题访问的文章。

小凤仙晚年患上了老年痴呆,常常一个人攥着蔡锷的照片,呆呆地出神。我已经忘了这个世界,而我一直记得你。

直到她去世后,她的继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她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改不掉爱美的天性,常穿着旗袍,拿着一张戎装军人旧照痴痴地观看,晚辈询问,她只说那是旧时的朋友。”

病逝时,这张照片也作为惟一的陪葬品随小凤仙的棺椁下葬,一同下葬的怕是这40年不变的一往情深吧。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3 不变的义薄云天之情。这里要说说李经羲与蔡锷亦师亦友亦敌的故事。

李经羲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的第三子。辛亥革命期间身居多项要职,他也利用这一便利,多次帮助蔡锷。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他慧眼识才,对蔡锷委以重任;当蔡锷受人诬告遭到排挤时,他护佑蔡锷脱离困境;蔡锷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时,他也置若罔闻。他还开办了云南讲武堂,让蔡锷兼任教官,朱德、叶剑英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然而蔡锷要领导昆明起义、推翻袁世凯复辟,却与保皇派李经羲相悖,道不同的两个人,亦师亦友的两个人,一下子站在了两个敌对阵营。

发动攻势之前和结束后,蔡锷都数次写信关照和劝说李经羲,最后蔡还是尊重了李的选择,决定将李和家属送出云南。据说送行的当天,李坐在轿子上,当时身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的蔡锷,一直跟着轿子步行送到车站,为防止出现意外,他还派了一连士兵随车护送。

蔡锷对恩人友人如此,对家中两位结发妻子更是感情笃厚。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原配夫人刘侠贞

他的原配夫人刘侠贞是包办婚姻。婚后蔡锷外出求学,刘侠贞在家伺候公婆,后来蔡锷回国后,居无定所,夫妻二人始终聚少离多,蔡锷病逝后,刘侠贞也一直在蔡家服侍蔡锷的母亲和孩子。

他的二夫人潘惠英是是昆明的士绅之女,是在蔡锷驻守云南时结识的。她非常前美貌,且受过西式教育,家庭在昆明有一定地位,因此在昆明很有名声,追求者众多。

直到遇到了比他大13岁的蔡锷,她宁愿做小,也要嫁给蔡锷。

从更多的资料来看,蔡锷与潘惠英情投意合,互为知音,过着举案齐眉的生活。并且她始终不离蔡锷左右,在袁世凯设计骗蔡锷到北京之时,潘惠英也陪同前往。

后来蔡锷逝世,21岁的潘惠英以教书为生,终生再未出嫁。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二夫人潘惠英

4 一生所向,只为国家。蔡锷12岁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时,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梁启超。17岁赴日本读书后,青年蔡锷发现,读书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蔡锷觉得,那时的中国,不缺知识分子,但缺少优秀军人,他要去做一个能拯救中国的优秀军人。于是,他二赴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里孕育出一批改变中国国家命运的人士。

1904年,待他再次学成回国后,先后任职多所军校的校长,其中一所军校有个学生叫李宗仁,后来成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李宗仁

29岁,蔡锷成为一名旅长,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践行诺言,在云南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政府。革命成功后,他又进行大整改,换掉光说不练的人,并带头减薪10倍,还把来投奔他的弟弟以20元旅费赶回了家。

1916年9月,蔡锷病重,只能东渡日本治疗。据说在他临终时,看到窗外日本刚配备的飞机的训练,他深受刺激,对身边的蒋百里说:

“我早晚要和你分手了,我们建设国防尚未着手,而现代战争已由平面而转立体,我国又不知道落后了多少年。”

面对即将的死亡,蔡锷无比遗憾地说:

“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1917年4月12日在蔡锷的出殡日,大雨滂沱之下,仍数千人送葬。在十七声葬炮和哀乐鞭炮声中,蔡锷灵柩徐徐降下墓内,蔡锷是辛亥革命以来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善变与不变

回顾蔡锷的种种善变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核心的不变:那就是一生所向,只为国家。对这个国家有利的,我都赞成;对这个国家不利的,我都反对。

斯人已逝,唯有一曲《知音》萦绕耳际: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

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

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标签: 蔡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