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犀牛历史 127 0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黎元洪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病去世。

就是当天,北京东厂胡同黎元洪府邸,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就是段祺瑞。

五年前,两人还是战场上对望的对手,如今一路走来,两人跌跌撞撞闯进了民国,狭路相逢,事情却朝着更戏剧性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内,一个是第一届政府副元首,另一个是内阁总理。

这一天,段祺瑞在张国淦的陪同下,前来向副总统黎元洪报告袁世凯的死讯,在几乎无来往的两人之间,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见面,尽管两人住处相距不到两公里。

黎元洪的宅子是袁世凯送的,据说是明代东厂的办公场所,清朝成为军机大臣荣禄的府邸,百年更迭变换,到了黎元洪手中,已经变为草木繁盛,亭台楼阁的华美庭院,黎元洪搬来之时,在大门上挂上一副对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大有一副激流蛰伏、伺机而动、逐鹿中原的意思。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段祺瑞

段与张乘车到了黎元洪家门前,一前一后进门,黎元洪面无表情在主位落座,段、张分坐两边,只有张国淦火急火燎地向黎元洪报告,段祺瑞一言不发,黎元洪也保持沉默,这无疑是一场尴尬的会面。

虽然是同僚,但段祺瑞对黎元洪并不怎么客气,甚至有些轻视。

原因很简单,清末时期,段祺瑞已经是军统(军长)和提督,而黎元洪不过只是个协统(旅长),后来,黎元洪还是个无权的政治俘虏,后来成为民国副总统,还是因为段祺瑞的“提拔”。

所以,段祺瑞和黎元洪平常鲜少打交道,一个不屑,另一个也懒得招惹。

半个小时后,段祺瑞起身,向黎元洪象征性地鞠了躬,然后表示告退,黎元洪也如释重负般的吩咐手下送客。

黎元洪虽然不知道段、张二人这么煞有其事地来报告有何用意,但是袁世凯去世的消息,他是提前就知道了。在袁世凯死讯传来时,他还让自己的女儿到中南海打探虚实。

对于这个身处“禁宫”的政治俘虏而言,这一时刻,他期待了很久。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黎元洪

1913年12月,身在湖北的黎元洪被段祺瑞拉上前往北京的火车,袁世凯以接待孙中山的规格礼迎,宴会结束,黎元洪被送到了中南海瀛台。这位明头上的副总统太知道自己的处境了,每日诵读佛经,颓然若愚,对政治绝口不谈。

他人屋檐,刀刃之下,黎元洪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捱,安然无事地捱。

他是幸运的,他终于等来了出头日。

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原副总统黎元洪在东厂胡同宅邸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这是合法合规的,并且他处于北洋系和革命党之外,南方军方面自然双手支持,孙中山也没有异议,只是致电黎元洪,要他规复约法,尊重国会。

然而,北洋系却闹翻了天。在黎元洪就职当天,北洋系几个高层就据记载段祺瑞的办公室,支持段祺瑞和徐世昌做总统的位置,他们对来路不明的黎元洪十分不满,铁了心要搞出点事情。

黎元洪的时代,一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几年前,用来限制袁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如今成为北洋系来限制黎元洪倾向共和的利器,此般因果转换,像是历史的一场玩笑。

黎元洪没有袁世凯那样的权威,段祺瑞也不具备袁世凯的手段,当时的民国,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开局就狼狈而荒诞。

1916年10月10日,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一个双十节,黎元洪授予孙中山大勋位,以表示国家统一,南北隔阂不复存在。他天真的以为,天下安定,南北共和真的只是一句话。

黎元洪常与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人书电往来,曾经的同盟会依然活跃,段祺瑞颇为不满,他的那些对头,现在成了黎元洪的好友。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段祺瑞

段祺瑞不慌不忙,心底却暗暗还了一着。他在黎元洪的授勋名单中,加上了好些个北洋系人物,还有些清室人物,包括他在内,还有王士珍、冯国璋、载涛、绍英等人都得到了宝光嘉禾勋章,此次授勋也变得让人难以理解,时人称为“勋章雨”。

而很少人知道,所谓的国家和谐,在这表象背后,是总统府和国务院“府院“之间难以掩饰的暗流,不知段祺瑞是何时正视黎元洪这个对手,但两人像是对坐的棋手,在民国政坛这个棋盘上,不动声色的绞杀在一起。

对抗在急需,日益胶着,段祺瑞的棋更加来势汹汹。

一天,张国淦向黎元洪报告,段祺瑞准备提名自己的亲信徐树铮担任国务院秘书长。这步棋,段祺瑞胸有成竹,黎元洪难破,选择了迂回。

黎元洪的下一步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国务院秘书长因公到总统府,必须与总统府秘书长偕同来见。相对段祺瑞的老辣,黎元洪显然棋低一着。

徐树铮这颗棋落定,让黎元洪陷入被动,徐树铮态度专断,或许来自于段祺瑞的影响,他对黎元洪也极为不尊重,甚至有时候在找黎元洪签字盖印之时,都会明目张胆的催促。

府院之争更加激烈,新的国会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就像袁世凯时代一样,表面的三角关系早已经失衡,而最终,都会被一个政治强人取代。

这场斗争最终以黎元洪独占鳌头而结束。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职务,段祺瑞去职隐身于津门。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张勋

1917年5月,张勋在徐州召开督军团会议,正逢段祺瑞被免职,与会各省督军群情激愤,痛骂黎元洪和国会,纷纷给总统府施压。

焦头烂额的黎元洪,想让张勋支持他,于是以督军团首领的位置相托,准备让张勋和他的“辫子军”进京。

而此时的张勋则乘机盘算着复辟清室。

黎元洪满脑子让张勋来支持他,但根本不会意识到,他正做了一个让他后悔莫及的决定。

张勋,就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匪。

1917年6月7日,张勋率领“辫子军”从徐州一路北上,抵达天津,黎元洪派专使、总统府秘书长前往迎接。

而专注于棋局的段祺瑞仍一无所知,他听到门外军车刹车的声音。

张勋抵京第一件事就是来拜访段祺瑞,段祺瑞看着张勋,毫不留情面:“你若复辟,我一定打你!“

没曾想,段祺瑞这句警告真的应验了,张勋复辟,段祺瑞直接把他打得七零八碎。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此刻,段祺瑞并不打算动张勋,段祺瑞料定张勋不是来支持黎元洪的,反而会成为清道夫,驱逐黎元洪。

段祺瑞的确比黎元洪高明不少。张勋刚到天津,就提出要让黎元洪解除国会,张勋的小心思很明显,解散国会就是取消共和,为清室复辟铺平道路。

黎元洪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还天真的一位如果应张勋要求,就会得到他的支持。

命运多舛的国会,连同着《临时约法》,再度表现出弱不禁风的一面。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辫子军

张勋带着不部队,雄赳赳地进入北京,像是一个胜利者,这路留着辫子、不伦不类的人第一次进入北京市民的视野,而张勋作为“辫帅“,也首次隆重登场。

很快,张勋派出代表,拿着“奉还大政“的”奏折“逼迫黎元洪签字盖章,黎元洪悔之晚矣,他的系列迷操作并虽然让他在府院之争中占得上风,但也让民国体制陷入断送的危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古语给出了生动的注解。

黎元洪不肯签字,全家成为了张勋的阶下囚,一个总统,身家性命被人控制在手。

在张勋的命令下,中华门改成了“大清门”,挨家挨户开始悬挂龙旗,假辫子和红顶花翎成为了商场上的畅销品,处处都是一片历史倒退的假象,北京市民面对这些巨变,无可奈何只能照办。

北京城中,只有总统府,还飘扬着一面孤独的五色国旗。

此时的黎元洪,想起了段祺瑞,虽然此前被他打发回家,但如今,把持武力的段祺瑞,依然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一封电报发给了段祺瑞,然后悄然出逃。

当张勋苦口婆心地劝溥仪重登皇位之时,段祺瑞正在借住的房子里下棋,视棋如命的他终于能安安心心的下棋,他看到黎元洪的电报,但并不打算去趟混水,直到梁启超造访。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梁启超

这一天,梁启超找到段祺瑞住处,张勋复辟,康有为狂喜,但作为学生的梁启超却背道而驰。他的目的很明确,说服段祺瑞兴师讨张。

尽管此时的段祺瑞只是一个无兵无卒的布衣,但他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只要他大手一挥,北洋力量会瞬间齐聚麾下。

面对梁启超的苦口婆心,段祺瑞陷入沉默,半晌后,段祺瑞推开面前的棋盘,只说了一个字:“走。”

几天后,河北青县运河东岸的一个小村落里,段祺瑞和梁启超,在一队军马前,进行了誓师大会。段祺瑞已经通电讨伐复辟,宣布复任国务总理,电文正是梁启超所写。

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城时常被炮声惊醒,不到一周,张勋的“辫子军”就被打得屁滚尿流。

7月12日,张勋残部聚集在天坛,挂起了中华民国国旗,宣布投降,所有的辫子军剪掉了辫子。

这一天,段祺瑞“三造共和”的事业功德圆满。

北京城恢复往日宁静,被匆匆剪掉的辫子满地狼藉,做假发套的商人乐开了花。

段祺瑞再次回到东厂胡同的宅子里,他路过黎元洪的府邸,早已人去楼空。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冯国璋

段祺瑞控制北京局势之后,给在南京的冯国璋发了急电:“四哥快来”。谁能想到,这四个字,是要让对方来当大总统的。

冯国璋取代了正在逃亡的黎元洪,成为了民国新任总统,段祺瑞仍是总理,这对时常对弈的兄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厌倦了府院之争的段祺瑞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

但孙中山却不这么认为,黎元洪毕竟是根据《约法》继任的总统,而段祺瑞和冯国璋此举,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护法战争“正式开始。

民国的政治场就是这样,一波接着一波,不间断,惹人厌倦。

冯国璋并未如段祺瑞所愿,他继承黎元洪的同时,也继承了府院之间的矛盾。段、冯二人,一个主武,一个主和。这对亲兄热弟在对抗帝制这个共同目标消失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分歧,成为了彼此的敌人。

而另一边,厌倦政治的黎元洪发表电文,表达自己不复任总统的决心。

而这,丝毫不影响革命党讨伐的决心,他们不是捍卫黎元洪,而是捍卫旧《约法》。

中华民国彻底失去控制,不管是武力,还是和平统一,但一统的大业终究没能完成,反而群雄失驭,结派系,植势力不断上演,于是直、皖、奉三系鼎力,各路“诸侯”罗布,就像是先唐的藩镇。

三派之间,战争不断,各地军阀不断扩充实力,夺城,失城天天发生,烽火连天,中原涂炭,民国这盘棋。已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黎元洪和段祺瑞呢,也曾屡次出山,黎三任副总统,两任大总统,段五任总理,都渴望挽救国家困局,但都无济于事。两人终于滑落到边缘,空有名望,但无人信仰。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三大军阀派系代表

回望会发现,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的平衡就被打破,三大军阀派系轮流坐庄,中国进入空前的动荡时期,破烂壮阔,险象迭生。

或许,在那个没有规则或者说武力是唯一规则的年代,抢夺来的权力都是不稳定的,今朝抢明朝被抢,能随时得到,也会随时失去,那些破坏规则为一己之私利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而唯一永恒的规则,是民生。

袁世凯没有意识到,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也同样没有意识到。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和冯玉祥拥戴段祺瑞出山,任中国民国临时执政。

这是他最后一次靠近权力中心。

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四十七人被当场打死,二百余人受伤,舆论势不可挡,尽管段祺瑞从未下令开枪,但是他依然成为众矢之的。

段祺瑞的时代彻底谢幕,一生英明毁于一旦。鲁迅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让他万劫不复,文章中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段祺瑞或许就是那个在沉默中死亡的人,他并未解释,那些洗不清的罪名,他都一一承受。直到很多年后,“三一八”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在“三一八”后,段祺瑞黯然下野,回到天津隐居,同样在那里隐居的,还有黎元洪。

争来争去一场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纠葛往事

老年段祺瑞 画像

1928年5月25日,黎元洪在看赛马时突然晕倒,6月3日,突发脑溢血去世,时年65岁。

在黎元洪的葬礼上,段祺瑞一言不发,只是鞠了三次躬,长叹了一声,随后又默默离去。

两个互不原谅的对头,以这样的方式,见了最后一面。

段祺瑞或许很惋惜,他和黎元洪多年在政治场上对弈,却终究没能在真正的棋盘上堂堂正正地来一局。

此后,段祺瑞彻底消失了,后来,新一任掌权者蒋介石登门拜望,他都拒之不见。

民国风云于他,早已云淡风轻,曾经的争与夺,也早已不值得一提。这个枯瘦的老人,除了诵经礼佛,就是等待一个小孩与他下棋。

那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围棋大师,吴清源。

标签: 段祺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