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犀牛历史 132 0

王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由于其建立的新朝的失败导致其本身的身败名裂。古时对其多贬义,现代人看其做法多有现代的意思,对王莽又有赞美之意,有人戏称其是穿越者。

王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其姑姑就是汉元帝的皇后。但其父兄早亡,王莽跟随其叔叔生活,王莽其实在王氏家族并不受重视。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王氏家族多人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这些事是没有王莽什么事的,早期生活清苦,艰难。但王莽对此不但没有任何怨言,而且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并且勤劳好学,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自己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行为检点。王莽就是儒家思想的合格代言人,完全可以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

其姑姑当皇后时也是王家兴起之时。汉元帝登基为公元前49年,此时距汉武帝驾崩公元前87年已有38年。汉武帝驾崩时,因为汉昭帝年幼,怕有吕后之祸杀汉昭帝之母,然后托孤霍光等大臣。但汉昭帝21岁就死了无子,也有人说汉昭帝受制于霍光,郁郁寡欢而亡。此说法不见得正确。但后来霍光把海昏侯刘贺赶下台另立汉宣帝,这就看出了此时的皇权已经受制于大臣。汉宣帝小心翼翼维持着,直到霍光去世才开始清算霍家势力。汉宣帝在位26年,公元前49年驾崩,汉元帝登基。

汉朝到汉元帝时已有一百多年。西汉初年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帝国恢复相当快,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治背后,是地方豪强势力开始强大。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并且也为了打击匈奴,经济采取上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实力。在这过程中就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也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儒家的道理不仅是说说而已,不仅仅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仪式;儒家也有宗教式的神圣性、排他性、唯一性;并且儒家的是根植于血缘纽带,其理论是有深刻情感需求。我们现在仔仔细细想想,儒家之前的法家,秦始皇的法家严刑峻法,条理之中充满了冷冰冰的杀戮,一切均讲求利益,对普通人来讲只有畏惧没有亲近;汉初的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是看穿一切的冷漠,情感是冷冰冰的旁观者。儒家恰恰与此相反,后世虽说批评较多,但儒家在汉代被独尊时,并不是简单仅仅当做牌坊;儒家从此开始吸收诸子百家合理的东西,并开始逐步的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其实儒家在汉武帝前已在民间有了广泛的影响力,武帝的独尊儒术只是使其正式的走向了朝堂成为治国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和同时期的基督教的在罗马帝国确立有像是的地方。唯一的不同是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体系,儒家是血缘纽带的伦理体系,但他们的功用是一样的。

汉书里记载着宣帝对当时的太子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被认为是对汉家治国的理论,并常常被用来说明帝王家并不怎么看重儒家。但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儒家的魅力以及其感召力。

事实上汉元帝最后也就真的重用儒家,并在元帝时形成儒臣、外戚、宦官的平衡体系。并且还真的在重用儒臣上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后世就更加认可上面一句话了。

王莽从小便严格按照儒家的要求来行为处事,到成帝时就开始一时声名鹊起。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开始进入中枢;到公元4年王莽建立新朝。其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个合格的儒家典范。

王莽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也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并且从其建立新朝以后的改制看,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儒家经典去做的。

王莽并不是所谓的伪君子,说其篡汉其实有点委屈,他是真的相信儒家所说的理想主义。并且真真实实的去做了。比如恢复井田、释放奴婢、按照周礼改革官职制,最无语的就是给异族起侮辱性名字。这些统统说明了王莽的“真”君子。

而且王莽的禅让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所说的王莽的政治野心;其背后真的是有很多人希望王莽改朝,因为王莽更像是他们希望的的三皇五帝。这情况和希特勒是民选的有相似之处。

当时,西汉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匈奴早就臣服,西域也相当稳固,社会经济极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也达到了空前繁荣。在这时候地方豪强的势力已经壮大起来,地方官员的选拔也逐步被儒家大族把持。在地方政治形态上豪强已经和儒家大族合流,形成了以后的士族。西汉政府此时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王莽的儒家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好符合这些士族的想法,西汉末年外戚、宦官、儒臣的争斗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控制。在这些背后势力的合力下,一个新朝建立了。这个“新”本身就是指向,就是想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的符合儒家理想的政府。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王莽真心就是这样去干了,首先损害的就是士族的利益。儒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明白:道德问题是对内,是对自己的要求,是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不能作为治国的办法,简单的说在法律层面还是法家管用,法律是对外是要求人们不能做什么。仅从这一点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一句是对的。其实也是王莽以后,后世才对这句话有感悟。

从这一点士族中儒家才知道自己错了,一直想象的是别人应该怎么样做。真到王莽要求士族、豪强们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了:土地国有,要实行井田了等等,他们坐不住了。

公元17年绿林赤眉起义开始,起义能壮大的背后就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放纵,他们或者借防御“盗贼”,或本身就参加起义,在这形势下地方豪强势力随并起。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刘秀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灭掉绿林、赤眉起义和其他豪强势力而建立的东汉,从一开始,除光武帝和汉明帝对地方豪强还有些控制力,以后的诸帝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王莽其实就是后世书呆子的鼻祖,书生误国。没法认王莽的新。认了就证明儒家失败啊!

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西汉早期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可一味无为带来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实国库,充实边塞,打击匈奴的目的,二来就已经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已经影响到汉帝国的政策。此时,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然后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就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帝国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个麻烦是事,儒术就是一个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觉管理自己多少比严刑峻法有效果。这就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了。

但皇帝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依靠一部分人间接管理这个国家。汉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龄登基,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为之。中间的争斗,对错不论,但帝国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强势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过把持察举,荐举控制了帝国地方政治形态。到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士族。东汉光武帝也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汉,也就开国是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对地方豪强,士族势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这其后大多是幼龄登基,估计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体系有意为之。汉朝就在这些势力争斗中摇摇晃晃走着,无法平衡时,但国家还要管理,这些人只管顾自己利益,没事还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争争吵吵,农民只有起义,然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豪强势力雄起,汉朝灭亡。

事实上,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马取代就是司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浅。没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门,虽说有东征西讨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们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则袁绍也不会天天把什么三公挂嘴边,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东吴和蜀汉也是士族把持的。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则不会,诸葛家两边都有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也是替蜀汉造势,说给东吴我们家也是豪门。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着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争乱严重影响了对北方的入侵的抵抗,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原因。

很多结论都说,西晋统一后执行了错误的分封制。其实不尽然,西晋有天下,是士族势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杀曹魏势力后才立的国。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政权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无奈只有分封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来事情表明,诸王更不可靠,这就是西晋的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谓的王于马共天下。

士族也不见得就是历史书写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实就是,自秦灭六国,六国贵族消失后,朝廷对地方管不过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国各地一种血缘纽带的地方势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谁当皇帝无所谓,就是别影响我家的利益。于是这些势力之间纷争不断,而且这些势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各个士族之间互相争斗使得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扩大问题。最后就是血腥的内讧,刀兵相见。东晋以及其以后的宋齐梁陈内部的杀戮不断,背后就是士族之间的纷争。

中原的无险可守只得由着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的魏朝的兴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军事酋长战乱兼并,最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类似士族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关陇军事集团,最后形成八柱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统治势力。杨坚,李渊,宇文家族,孤独家族等均是出自这一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经多年士族内讧,已没多少实力。随后被隋朝统一。虽隋统一,但杨坚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要想办法制衡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当官。出于察举,荐举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训,那就考试吧。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彻底摧毁了士族再次兴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势力也得来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从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对地方豪强势力有控制力。在这之后,中国就再无百年以上的分裂了。虽有短时分立,但随即就统一。

但科举制度明显的是影响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炀帝东征朝鲜半岛的失败,关陇军事贵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渊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样继续执行打击关陇军事贵族办法。从开唐,经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时这些势力才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劲折腾百官,但却没有太大后遗症。其实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连的方式,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也是在有目的处理这些八柱国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人。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武则天和王莽正好是两个见证人。武则天后门阀士族们彻底消失了,王莽时门阀士族们正兴起。

标签: 王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