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极为讲究礼仪的古代更是马虎不得,更何况是作为天下典范的皇家。不过历朝历代皇帝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仅以清朝为例,我们来看看古代皇帝是如何过节的。
皇帝过年也放假按照史料记载,清宫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的小年开始,直到正月二十日左右才宣告结束。不过,皇帝的节假日却并没有这么长,一般从腊月二十六至正月初一,仅有短短的五天,比我们上班族还要少两天。
不过,皇帝放假可不像我们这样简单的关门走人,而是有相应的“封笔”和“封玺”仪式的。
所谓的封宝仪式,也就是将皇帝的所有印玺封存起来。一般由钦天监提前算好吉日吉时。当日,在乾清门左侧设置黄案,宫殿监和交泰殿首领太监恭启宝匣,将印玺捧至换赶上,由一名内阁学士率人洗拭完毕后,交泰殿首领太监再讲印玺贮于匣中。到吉时,皇帝到交泰殿拈香行礼,仪式完毕后各印玺入匣收藏。宫里封宝后,各官署衙门也照例封印,并开始过春节。
封笔仪式大致相同,同样极为隆重肃穆。
在古代,万事大不过一个礼字,一旦“封笔”和“封玺”完成,那么即使发生天大的事情,皇帝也不会再动御笔和印玺了。例如乾隆皇帝在平定两金川的除夕下午四时,已经封笔完毕,却有一封特急的前线奏报传入宫中,事情虽急,但皇帝也无法动用御笔批复,只得采用口授的方式,由大臣们代笔颁发。
皇帝也贴福字、吃饺子在清朝,皇帝不仅自己要贴福字,还要写福字赐给王公大臣,这个习俗源于康熙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成为定制。
△几百个福字写下来也够累
皇帝一般在进入腊月之后便开始在重华宫动笔写福字,第一张福字要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余的则依次张贴在宫中各处,并且赏赐给皇子、宗藩大臣和宫廷侍卫。而且皇帝书写福字一般不写在纸上,而是以娟为主,敷以丹砂,绘具金云龙。皇帝亲自临案执笔,受赐的宗亲大臣则要跪伏案前,仰瞻天子御书,恭敬地叩首谢恩。
吃饺是满洲人春节期间一道重要美食,早年满人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年前便会包好饺子储存在大缸里冷冻,自除夕夜开始吃饺子,连续十几天不间断,这有吃隔年饭,连年有余的寓意。因此,入关之后的满清皇室为了表示不忘本,便将这个习俗延续了下来,不过却隆重、繁琐了许多。
按照清宫规定,皇帝春节前后出门、入门都要以放纸炮为前导,于是御膳房便根据炮声的远近来判断皇帝的行踪,准确掌握煮饺子的时间,从而保证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便会恰好出锅。同时,春节期间皇宫讲究吃素,所以饺子一般是素馅的,再加上皇帝信佛,因此皇帝吃的饺子和敬佛用的饺子要一锅煮出来,以求一年平安、素净。
当然,除了饺子之外,皇帝过年期间的各类宴会也也不少,一般分为国宴和家宴两种,国宴便是宴请朝中大臣和周边国家的使臣、君王,而家宴则是皇帝宴请其他七位旗主。
繁忙的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新年起始第一天,这是极为重要的一天,同样也是极为繁忙的一天。
一大早,皇帝便会前去拜祭祖宗,祭祖完毕便是大朝会,接受百官和各国使臣的恭贺。大臣和使臣们一般会早早的准备好“贺表”,在朝会上呈献给皇帝。而皇帝则会将早已准备好,内装“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和宫女太监,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外廷的大朝会结束之后,身着盛装的皇帝则要回到后宫,接受皇后率领的后宫嫔妃和皇子、皇孙们磕头行礼。
春节之后是元宵,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元月二十皇帝过春节,虽然也足够热闹,但娱乐活动却相对较少。其中最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节目,便是“冰嬉”了,也称“冰戏”,以滑冰为基础,一般有速度滑冰、冰上手球、冰上射箭和类似于今天花样滑冰这样的节目。
一般到了正月初三,春节的庆祝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而从正月初五前后,皇帝和宫眷便会迁往圆明园过元宵节。圆明园相对紫禁城来说,没有那么的肃穆,大家可以放松一些。这期间,主要节目有舞龙灯、演马戏、观烟火和看戏等。
整个春节最热闹的应该就是元宵节了,不仅有烟火表演和看戏,乾隆年间甚至还在圆明园的同乐园开设了买卖,模仿民间的集市贸易,古玩、茶楼、各肆等等应有尽有,一般由外城负责采办后交由内务府代卖,先由王公大臣入内购买,外臣退出后则由内宫女眷入内购买。
正月十九的“筵九”,乃是整个庆祝活动的“压轴戏”。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长殿楼下,后纪们在楼上,王公大臣及新年来朝的藩王、外国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赐大家茶点。当时演出的节目有西洋秋千,还有满、蒙朝鲜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杂技节目,最后放烟花炮竹。
“筵九”之后,王公大臣和各地来贺的藩王、使臣便开始相继辞驾出京。到正月二十日左右,皇帝要举行御宝开封仪式,春节至此结束。
标签: 古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