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鲁肃给世人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实、勤恳实干,论武功不如周瑜血气方刚,论谋略不如张昭才智过人,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个打酱油的存在。然而,这都是后人对鲁肃的误解,历史上的鲁肃不仅成熟老练,理智沉稳,而且谋划深远,虑事周全,是东吴政权为数不多的几位杰出政治家之一,才能、作用远远在周瑜、张昭之上。
影视剧中的鲁肃形象
鲁肃拥有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的特点:善于把握大局、谋大势、从战略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持之以恒贯彻落实。这一点是周瑜所远远不如的,周瑜有将帅之才,可以指挥一场战役,但并非洞观天下、经天纬地之人,而在东吴政权中,有这个能力的人只有鲁肃。
“江中对”——为孙权谋“鼎足天下”之势
鼎足天下之势,与鲁肃预测的相差无几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向刘备分析了可能出现的三足鼎立的天下态势;而在更早的建安五年,鲁肃就已经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江中对”。鲁肃认为:天下大乱态势已经明显,曹操、刘表将是今后与孙权争夺天下之人。并向孙权献计: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江中对”与“隆中对”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准确预测了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的态势,鲁肃在局势十分混乱、并且时间远远早于诸葛亮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预测,难度比诸葛亮只大不小,只不过此时因为刘备实力弱小且寄人篱下,在此时鲁肃的心中还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而其后数十年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鲁肃的远见卓识,天下果然形成鼎足而立之势。
“孙刘联盟”——为东吴争“生存空间”之道
孙刘联盟
鲁肃十分清醒的认识到,在魏、蜀、吴三方的斗争中,曹魏处于强势地位,刘蜀及孙吴都是弱势,蜀、吴要想生存,就必须“弱弱联合”抗魏,再图后事。因此,“孙刘联盟”在鲁肃的政治策略、战略大局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一以贯之。
赤壁之战前夕,鲁肃就敏锐的察觉到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唇亡齿寒关系,向孙权陈诉与刘备联合的利害关系,并亲赴刘备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促成了“孙刘联盟”,两家结盟,勠力同心,共同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之后,孙权与刘备就荆州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执,同时东吴内部包括周瑜在内的实权人物都主张对刘备方面下手,意图夺回荆州,此时又是鲁肃极力劝阻孙权与刘备起大规模冲突,维护“孙刘联盟”。在这件事情上,鲁肃与周瑜的政治格局高下立判,鲁肃始终以战略观统揽全局,而周瑜则以战术观计较一时一城得失,因此,鲁肃称得上政治家的称号,周瑜只能以军事家称之。
鲁肃去世,短暂破局,重修于好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蜀、吴两国形势急转直下,出现短暂破局。由于孙权、吕蒙、陆逊等人的错误认识,蜀、吴两国还是爆发了局部冲突并最终升级为全面战争:吕蒙击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倾举国之力伐吴、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一时间,“孙刘联盟”瓦解,鲁肃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所产生的后果也随之而来。
魏国见蜀、吴两国交恶,联盟瓦解,遂于黄初三年,以孙权既受封吴王而屡责质子不至为由,派遣三路大军从讨伐东吴,孙权无力抵抗,走投无路之际,再次使用鲁肃的结盟之计,再次与蜀国结盟以抵抗强敌,两国重修于好,“孙刘联盟”再现,两国再次获得了喘息之机。
联盟瓦解,三国一统
可以说,正是有了“孙刘联盟”的存在,两国相互呼应,联合抗魏,才形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并将鼎足之势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在景元四年魏国灭掉蜀国后,“孙刘联盟”彻底解散后,仅仅过了十多年,吴国就被代魏的晋国所灭,三国时代也随之结束。
历史的进程证明,鲁肃所倡导的“孙刘联盟”确实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维持的基础,鲁肃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延伸阅读:
1、真假曹操,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2、被别“三顾茅庐”骗了!这只是诸葛亮自导自演的“三出好戏”
3、过度神化的诸葛亮——其实这些事根本没发生在他身上
标签: 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