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扬 重温历史故事 周召分陕而治与甘棠遗爱歌 吴启民 林 杰

犀牛历史 174 0

  继承与发扬 重温历史故事

  周召分陕而治与甘棠遗爱歌

  吴启民 林 杰

  召公塑像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拥有有五千年泱泱历史和博大精深煌煌恢弘壮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以前,当地球上有许多地方仍处在蛮荒愚昧状态时,我们就建立起了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的封建统治大国——闻名于世的西周。

  西周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岐山一带,商朝时为诸侯国,它的国君被封为方伯。因在殷都之西,故又称西伯。公元前1135年,西伯姬昌薨,周武王姬发继位后,追尊父王西伯昌为文王。周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担当起了伐纣的历史重任。他所依靠的三个顶梁柱是姜太公子牙和他自己的两个弟弟——周公姬旦与召公姬奭。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13年),周武王领兵在牧野与纣王决一死战,哀兵驽马,大获全胜,于是历史为之巨变,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商朝覆亡,西周称雄天下。

  周武王论功行赏,大规模的犒劳普天下的忠臣良将,为有功之臣分配胜利果实,在朝野开始了全面册封,王室家族和开疆拓地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均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姜太公子牙被封于齐,成了齐国的开山始祖。此时朝中就只有周公和召公辅王立朝了。仅时隔一年,东征西讨、立下赫赫盖世之功的周武王就因积劳成疾也一病不起,辞世而去。他的儿子诵立即继位,号称成王,时年仅13岁。武王临终前托周公为摄政冢宰(宰相),让召公和周公一起辅佐成王。

  周公承旨抚孤,擅长于武功,主管军事,领兵平叛,远途跋涉,东征西讨,开疆辟地,稳定大局。召公主内,以首辅之职辅弼成王处理朝政,百废待兴,日理万机,终日里行礼乐、施教化,卫戍皇室,处理讼诉,协调诸侯关系,也兼备武功。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一俟四海康顺,觑观国内安宁,待之全局稳定之后,周召二公便集思广益,深谋远虑,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深知“得中原者得天下”,深谙发展才是硬道理。故而便筹划将西周成王治国理政的政治经济中心举朝东移,以便辐射四方,以待天下归心。当时君民形成共识,第一要务乃是巩固政权,谋求扩张,可持续发展。于是就由召公姬奭先期勘察规划,然后由周公姬旦全权主持大兴土木,积极营造建设东都洛邑(今洛阳)。朝野上下,励精图治,文韬武略,文治武功,进展顺利,至公元前1109年(成王7年),洛邑初具规模,始得建成。经过经久不辍的建设和发展,这时西周东西两个政治经济中心已卓然并立,难分伯仲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因此,周公和召公便议定以东西居中的战略要地陕塬(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张村塬)为界,分而治之,陕塬以东归周公管辖,以西属召公治理,东西两位一体,协调发展。并议定周公镇守洛邑,以稳定新区大局,召公长驻镐京,辅佐成王治国,具体处理朝政。同时,周公还向成王归还了最高权力,成王亲政。这就是西周历史上有名的周召分陕而治。这样,召公当时就成了周朝陕以西半壁江山中,除天子之外的最高国家领导人。

  当时为目标明确,还专门差能工巧匠凿石立柱,以此划分领地疆域。以陕为界的分陕界石(界标),高达3.5米,原伫立于陕州古城的城墙之上,现陈列于车马坑文物陈列馆之内展示。因为是多种矿体岩石构成,所以这块界标在历经沧桑巨变的岁月洗礼下,晴天阳光照射之时,虽沐浴了几千年来的风霜雨雪,如今仍然是星星点点、熠熠生辉。在今天的三门峡市区 ,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宽阔大街直达黄河公路大桥,勤劳勇敢的三门峡人民为铭记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天下归心的太平盛世和先哲的历史功勋,特别为这条马路命名为"分陕路" .滔滔不息奔腾不止一泻万里的九曲黄河,那轰鸣的涛声,仿佛正在为这两位历史功臣吟哦出千古绝唱。

  被历朝历代尊为廉政始祖圣贤的召公明理勤政,最能体恤民情,勤政爱民,常深入基层察访,问政于阡陌之间,诀讼于甘棠树下,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每每轻车简从,粗茶淡饭,拒绝百官衙吏们的盛情款待。他处理政务公道正派,为人和蔼可亲,百姓非常感动,特别敬仰,于是就编了首民歌到处传唱,以抒情怀。这首歌后来后人收到了中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被称为五经之一的《诗经》里,篇名为《召南·甘棠》,它的歌词是“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说。”按照我们的理解,原诗的意思是:繁茂的甘棠树呀,不要剪伐它,召伯在这里住过。繁茂的甘棠树啊,不要弯折它,召伯在这里休息过。繁茂的甘棠树啊,不要毁坏它,这里是召伯教化百姓的场所。这首歌因来自百姓,词义流畅,旋律明快,由于较为妥贴的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声,所以很快便唱红了陕塬,传遍了全国。而今天的三门峡市(古代陕州),就正是这首流传千古永世不衰的甘棠遗爱歌的原创原发地带。

  通观这首歌,它的歌词虽然很短,尽管语言朴实无华,但遣词造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全篇采用的表现手法朴实、真挚,淳厚、凝重,蓄意深邃、微妙,空灵。抒情达意,飘渺久远。歌中并不直说召公怎么清廉勤政,也不夸赞什么太阳呀、星星呀,而只是说要好好爱护这颗小小的甘棠树,反复交代不要剪伐它,不要弯折它,不要毁坏它,把伤害甘棠树的各种可能都设想到了,真爱的就像对自己的心肝宝贝。敬其人尊其树,思其人爱其树,憎爱分明地表达了属地百姓对召伯的崇爱敬仰之情。使人闻歌声如睹其貌,怀念之情铭心刻骨,无以复加。

  流传千古的《诗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经之一,是历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加之,召公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为冢宰)等四代君王,从政80多年,勤政爱民以一贯之,所以召公千百年来就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廉洁之根。他的“尚德爱民”思想,进而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溯根求源,正本清源,同时,也让我们找到了现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治理念的祖庭之根。

  随着历史的发展,召公勤政爱民的治国思想影响亦广泛而深远,历代都有无数赞颂召公甘棠的诗篇。儒家始祖孔子也非常推崇召公,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做人一定要以召公为榜样”。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都有热情的颂诗传世。唐贞元9年(公元794年),唐代德宗皇帝还到陕州这里的召公祠举行过非常隆重的祭祀大典,《钦定全唐文》中载有贞元中官陕虢都防御判官崔教撰写的《召伯词碑记》,详细记载了召公的功德和那次大典的盛况。后来,一直流传于世的敬仰召公的排场,竟成了官场长期的时尚,连清代的慈禧太后也为“甘棠遗爱”亲笔题匾,以便为自己脸上贴金,涂脂抹粉。近代和当代名人名士文人骚客撰写的颂仰诗文则更多。目前,在全国十七个省市都有保存完好的纪念召公的文物景点。

  1997年,因为出于崇敬召公、继承和弘扬召公勤政爱民伟大精神的美好愿望,经三门峡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吴启民响应三门峡市委的号召,倾囊而出,连续投资数千万元,历经近18年之久,兴建、恢复和修葺了仿古建筑群。在原陕州古城钟鼓楼遗址后面,恢复并扩建了召公祠,改称“甘棠苑”,院内钟鼓楼巍峨,仿古建筑还原历史原貌,松柏苍翠,修竹婷立;廉泉滥觞,玉树环绕;花团锦簇,鼓乐声闻,不绝于耳;青灯黄卷,晨钟暮鼓,警钟长鸣。关公塑像忠贞义勇,召公巨身庄重肃穆。四时芬芳风雅颂,八方敬谒廉祖庭。遐迩闻名的甘棠书院,来自海内外的莘莘学子,正捧读圣贤书,朗朗的读书声传散在拂晓的黎明星空。大黄河晨风冽冽,钟鼓楼鐸铃阵阵;古色古香的甘棠苑,把远古与当今融汇贯通,集古典与时尚于一身。现在已成了省,市两级纪委挂牌的廉政教育基地,亦是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召公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我在一首名为《甘棠颂》的小诗中这样写道“小小甘棠,世代传颂,不管天说地说,终归民心是秤。小小甘棠,根深叶青,遗爱万代相传,得民心者永恒。”正因为“民心是秤”,所以召公精神走进了历代百姓的心灵,走进了永恒,必将永世传承。当年古代的甘棠树现在虽已荡然无存了,但苑内在故地上搭建的新景和为了纪念召伯而今日栽种的甘棠树却更加根深叶茂,花繁果香。千古遗爱颂甘棠,万代敬仰唱召公。永恒召公,清廉始祖,德彪今古,廉传中外,必将永远是我们三门峡市闪光的城市符号。纵然越过千年万代,《甘棠遗爱》也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唱不衰、永载史册、永世不朽的廉政之歌。

  2014年12月21日15时5分定稿于甘棠苑书院楼

标签: 唐代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