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在科举上选拔的人才那么多 期间为何没有爆发出工业革命

犀牛历史 20 0

明太祖一朝的基本盘,是宗室和功臣。在靖难以后随着削藩的深入,明朝的统治基本盘逐步变成了内庭为首的阉党+内阁为首的文官,宗室只是没有管理权的小股东。明朝在刚开国时就定下了极低的商业税,同时也将除了食盐以外的主要产业都对民间开放。包括海禁其实也没有彻底执行(相比起康熙五下禁海令两下迁海令,明朝只有朱元璋和嘉靖下过两次,这可不是执行力度问题而是执行意愿的问题),海禁期间出使琉球的使团的船只就是由民间制造的。可以说,晚明的商业繁荣与明初的国策关系还是不小的。

科举时期,汉族王朝之下的士人通过自身努力就有机会进入统治核心,此外其实考试是很贵的,尤其赴京赶考的费用绝对不低,所以商人也就有了资助考生参加考试并成为院外集团(金主)的可能。所以在汉族皇朝下,文人和商人都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可能。统治阶级是对外开放的,这样就更接近英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可以转变为的新贵族的那种开放的贵族体系。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有交集,可以慢慢妥协逐步改良。

清朝的问题就是八旗自己就有绝对的政治资源的控制权,经济上也有皇庄、包衣奴,不需要外人资助,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科举只是对汉人的统战手段。这样就更接近法国的旧王朝,不论多有钱,也是第三等级。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那就只能自保了。正常的皇帝之间无非就是基本盘大小的问题。基本盘太小、太弱,维稳压力就太大,就体现为清国皇帝个人素质都很高、个个也都很勤政,然而效率未必高。明朝的统治基本庞大,所以就不需要皇帝的个人素质,也可以活得很舒服,效率却不低,国祚还比清国多8年。

明朝政府裁撤邮驿系统除了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外,还有就是各种人员对邮驿的滥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来何人何事可以享受国家邮驿,未必可以动用多少资源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可是明朝后期吏治败坏,这都成了一纸空文。稍微有点权势关系的都可以拿到相关许可,住进驿站。要是来者关系实在显赫的话,搞不好府县官员还得丢下政务过来奉承讨好, 吃住,装修不能都太差吧 ;还得给准备车轿,行李多的话还得拉地方上的老百姓给他搬东西,搞不好还得安排人去保护。

要是地处交通要冲的话,这些人每天都会有好几拨,所需的各种物资都是从民间无偿征发的。像海瑞怠慢路经辖区的胡宗宪的儿子一事,就是对当时不良风气的反抗。有时候这方面的支出会占地方政府收入的好几成, 对地方来说简直是一种苛政。明朝政府解决不了邮驿衍生出来的问题,所以就来了个最无能的解决方法,直接取消邮驿。

其实明朝也是一样,基本盘基本上是朱家人,而外人的汉人也只是打工的,可以说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统战,是旧有的权贵阶层对新生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统战,只要你有上升通道,知识分子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有这可能就不会去选择风险更大的上升方式造反。明朝如果和清朝交换,估计双方历史时期也差不多,毕竟面对的外部压力差距太大,明朝中后期欧洲才开始文艺复兴,而清朝时期面对工业革命的欧洲清朝的人口优势已无意义。清朝的皇帝不是都勤政,而明朝的也不是都懒政,但清朝的独裁专政更胜于明朝,使得内部矛盾斗争也没比明朝小反而更强。而所谓的国家机器效率,这不是一个所谓的圣主明君能左右的了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