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明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当年8月,崇祯皇帝亲自在太和殿举行廷试。在回答崇祯皇帝提问时,考生杨廷鉴不卑不亢地回答:“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让崇祯皇帝大为赞赏,亲擢为第一名,即状元。
由于第二年明朝就灭亡了,因此杨廷鉴就成了明朝276年来最后一名状元。
杨廷鉴,字冰如,号静山,是明朝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于1603年。杨廷鉴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后代,出身耕读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自幼就发奋读书,不像其他小孩子一样贪图漂亮衣物。1630年,27岁的杨廷鉴参加乡试,其人品、文品都被公认为当地第一。
1642年,杨廷鉴在老师张清惠的劝告和鼓励下,北上参加会试。据说,北上路途中,杨廷鉴绕道河南拜谒父亲的好友、理学名家孙奇峰时,与李自成农民军不期而遇。杨廷鉴还为农民军写下“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等标语。
1643年,杨廷鉴高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有明一代,如果想在政坛上有所作为,都必须有在翰林院供职的经历。杨廷鉴第一份官职就是翰林院修撰,起点还是蛮高的。假以时日,进入内阁基本不成问题。但是,杨廷鉴的运气似乎不大好。还不到一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之下自缢身亡,明朝就此覆灭。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取代了明朝,急需人才,李自成便想从原来的明朝官员里选取一部分。显而易见,在明朝官场里混得很久的“老司机”,不太适合留在新政权;只有那些刚刚进入官场的“新司机”,才能够放心使用。于是,李自成选中了杨廷鉴,任命其为弘文馆编撰。
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李自成只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月,就在吴三桂和清军的逼迫下退出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转眼之间,北京又成了清军的天下。
在一片混乱之中,杨廷鉴消失了。有人说他被南明政权所俘虏,并因为曾经在李自成政权效力受到惩罚,充军戍边。也有人说他历经艰难险阻回到家乡,隐居于乡里。总之,杨廷鉴不见了。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没有见于史书、地方志,甚至也没有收录进家谱,成了一片空白。
直到1646年,才有了杨廷鉴的踪迹。这一年,清廷招揽杨廷鉴进京做官。面对新政权的招手,杨廷鉴没有心动,以身体有病拒绝了。
1650年,原明朝老臣洪承畴亲自出面,推荐杨廷鉴为官。杨廷鉴再次以母亲去世未满3年拒绝了。
清廷并没有死心。1652年,顺治皇帝亲自出面。当时,杨廷鉴的儿子杨大鲲已经通过进士考试,进入清廷做官,供职于翰林院。顺治皇帝通过杨大鲲了解其父亲的病情,透露出想请杨廷鉴做官的意思。杨廷鉴获悉后,以身体有病第三次拒绝了清廷的“橄榄枝”。
因此,杨廷鉴终其一生都没有做清朝的官员。
不过,杨廷鉴虽然没有做官,但仍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1661年,当地发生大旱,饥民饿莩盈路。杨廷鉴向知府提议,多在城乡设立粥厂,帮助众多灾民度过难关,“自城迄乡凡70里,救活灾民不可胜计”。杨廷鉴本人也乐善不倦,身体力行地帮助周围民众,获得了“山中宰相”的美名。
1665年1月28日,杨廷鉴因病去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