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河南籍人才为什么都投靠秦国,例如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等
人才都往秦国跑,不是看出了它一统天下的潜质,而是只有在秦国,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或者说秦国提供了最适合人才施展其才情抱负的环境。众所周知,秦国,本是个小诸侯国,在所谓战国雄主中,早期的它,实在排不上号。战国七雄之中的齐国,却是自封国之始,便已经算是强力诸侯,齐桓公更是不可一世,春秋五霸之一,此外,楚国之流自不待言。老牌强者看不上秦国,实乃人之常情。
据《史记·秦本纪》载,“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起,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几十代人连绵不绝近六百年的努力,才让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虎视天下的霸主,这其中,人才的使用占了至关重要的部分。
李斯是个人才,可在他自己的国家,却是不被重用,当然,到了秦国,他也是不能一跃而起,先归在了吕不韦手下。他颇费了一番苦功来接近嬴政,本来以为可以打开局面,却被牵连,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遂以《谏逐客书》以对,“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举的这些例子,都算是秦国的“得意”之作,六国宾客在秦国境内搞事的,自然也不在少数,但秦是真正有着“宾客致强”传统的国家,李斯抓住了这一点,“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凭借《谏逐客书》,终于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各国宾客入秦,多归其门下,渐渐形成了以李斯为首的宾客集团,在秦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在秦国,却并非没有先例,当年商鞅之处于秦,何其相似?
秦国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是六国所不及的,如当初秦孝公即位之初,便发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在别的诸侯国,自然是没有的待遇。
标签: 李斯和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