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起源和五帝王朝略论

犀牛历史 172 0

  我们经常称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从何而来呢?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中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华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起源,是上古先民遗传给我们的图腾和烙印。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 ,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之一。史传有巢氏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zhi)》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五蠹du》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上古之世,古人居无定所,饱受禽兽 蛇虺 荼毒,后来,有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纷纷效仿,尔后拥立这位圣人为首领,号“有巢氏”。从这个朴素的名号看来,有巢氏不是神明而是一位创造了历史的平民英雄。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

  燧人氏,有巢氏之后,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远古汉人女首领。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燧人氏是华夏远古的氏族群落,姓氏创立者,延续数万年,传说中燧人氏有诸多发明创造,如:结绳记事;为百兽命名: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zhì]”; 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为风,氏为昊;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

  系有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等,直系后裔有风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读依声燕声后读颖声)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围。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传说中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传说华胥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除最早记录华胥的《列子》外,《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赫”与“华”都是“胥”字上端余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顶端的花朵来比喻,就是“华”,是花。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 。《华夏考源》一文从文字训诂得出结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华胥族在中华大地迁徙繁衍,神州大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以华字命名的山川地名多与华胥族的迁徙有关,如:华阳、华胥渚、华山;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华不注山、华泉、华阴集等;商丘的华邑等。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这里不提神话传说,女娲应该是华胥氏之后的一个著名的母系社会部落女首领,女娲不仅指一个人而且指一个部落和一个时代。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古史多有记述。《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读如娣。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新蔡至淮滨入淮河。汝本当做女,盖因是女娲族的居住地而得名。这说明女娲族的居住地域南达汝水沿岸。《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这说明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北达济源、孟县境内的太行山南麓。

  女娲时代的原始先民,正好处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在汉文古籍中便说她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部族时期已经形成了夫妻家庭的雏形,但却是女婚,类似于女娶男,这种婚姻很不稳定,女娲在神话中多与造人夫妻婚姻有关,就源于女娲族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期。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这里把伏羲排在女娲之后,是因为伏羲是父系社会初期的氏族首领,也可以说伏羲是华夏部落父系社会初期这个时代的代称。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相传在伏羲时代,人们学会了结网捕鱼,创立八卦,创造文字,发明琴瑟、陶埙,创作民谣音乐,并开始形成了初步的地域行政管理模式。

  五帝时期的社会状态

  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时代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越来越丰富,部落中开始贫富分化,由于有了丰富的剩余产品,部落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死或吃掉,而是作为战利品被分配,部落中开始出现奴隶,随着大型部落联盟相继涌现,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社会等级逐渐鲜明,奴隶制度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这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几个超级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黄帝部落联盟、东夷部落联盟、九黎部落联盟等,这些部落联盟都由几十上百个大型部落组成,人口达到了几十万众,为了争夺资源这些大型部落联盟不停地征战。在中华大地上黄帝部落联盟在打败了炎帝部族联盟后与其合并组成了更大的炎黄部族联盟,炎黄部族联盟征服了东夷部族联盟打败了九黎部族联盟,在中华大地上一个统御百万人口的超级部族联盟诞生。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又名仓颉统一文字,黄帝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是中华管理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有军队、有行政官员、有统一文字,有历法,这也标志着人类踏入了阶级社会,从五帝之首黄帝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在位3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帝尧在位98年,帝舜在位42年,五帝在位总计588年,这还没有计算少昊在位八十年。在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三十岁左右,五帝如此长寿根本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可是秦汉多种史书却言之凿凿,难道这些史书记载的都有误吗?我个人的理解,其实五帝只是名号,并不单指一人,就如有巢氏、华胥氏、女娲氏、伏羲氏一样,每一个帝王名号代表的都是一个时代。就比如黄帝,应该是当时对部落联盟的大盟主的称号,就如同后事的可汗一样,第一代黄帝自然是人文始祖公孙轩辕,之后继任者都是出自公孙轩辕部族的首领,都是黄帝的后代,他们继任之后都称为黄帝——大概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还没进化到各自取年号的程度。公孙轩辕部族大概执政三百年,被其他部族取代,当然这个部族也是百姓之内的,取代方式不是武力而是上古流传下来的禅让制度,这个继任的部族首领由于不是公孙部族的就要改换称号,于是就叫颛顼,第一代颛顼姬姓,号高阳氏,也是皇帝的子孙……《五帝本纪》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古时所说的“七世”不可作落实看,每一代帝号实际都有可能是几代甚至十几代部落首领共同使用的名号,上古时期人均寿命不到三十,考虑到当时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较差,寿命普遍偏短,或许一世二十年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

  先秦时代对五帝时期的认知与夏商并无什么不同。唐朝,是上古时代尧建立的王朝,后世之人经常把它与虞朝并称,史称“唐虞”。 虞朝又称虞舜王朝,定都阳城北部,是史书中记载的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而且多是转述春秋时人的对话,可见古人是认可虞朝的存在的。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

  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在上古时期分封姓氏就是成为部落首领甚至方国的概念,和奴隶社会天子分封儿子做诸侯有什么区别吗?可见当时权力继承已经是约定成俗的事情了。史书记载,黄帝在位300年,按照二十年一代来估计,黄帝的名号应该有十余位继承人,而这些继承人都应该是黄帝的直系血脉,公孙轩辕部落的大首领或大贵族。再看看其他几位五帝之间的关系: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是黄帝和嫘祖的次子昌意的子孙。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这里的五世不可落实看。帝喾(kù),高辛氏,姬姓,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五帝之一。姬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玄嚣(少昊)的子孙,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尧是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尧都平阳 ,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祁(今山西祁县),故姓伊祁,号放勋。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颛顼的子孙(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我们再看看史书记载五帝时期的所谓禅让制度。黄帝姬姓,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赐予赢姓,娶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有说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多年;少昊禅位于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先传位于嫡长子(称“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颛顼族子喾继承,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禅位于异母弟伊祁姓的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

  从以上的五帝世系可以看出,五帝都是黄帝的血脉,帝位更迭只是在黄帝部族内部的权力之争罢了,父传子家天下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一种俗例,所谓禅让制度也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血脉范围内,所以上古时期,部落的传承必须是十分明晰的。

  从五帝到夏商周,是华夏文明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领导的炎黄氏族联盟在打败东夷和九黎等部落联盟后统御中原,建立了初步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后的五六百年,历经五朝或六朝,到夏的时候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所以启废弃部落联盟古老的禅让制度,实行父传子家天下并未受到激烈的反对,这说明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制度经历五朝的发展已经被华夏部落广泛接纳。

  现在说说夏朝和五帝王朝的不同。在五帝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大首领的继承权是由部落联盟推荐产生的,是各个部族角力的结果,大首领一般都由实力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或大贵族出任,那时部族的首领已经不是有能力就能被推选了,必须有高贵的血脉,这样才能获得血脉相同的部落的信任和拥戴,才可能获得大多数部族的支持,这是阶级社会的特征。黄帝的子女有十四个分封了姓氏,成为部落首领,黄帝去世后,公孙轩辕部族依然是炎黄部落联盟内最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和他血脉相连的部落是个庞大的群体,所以黄帝的继任者依然出自公孙轩辕部,而且公孙轩辕部的首领必须有黄帝的血脉才会得到相同血脉部落的信任和支持。公孙轩辕部族的首领持续做了三百年黄帝,末代黄帝的子孙嬴鸷所领导的东夷部族势力强盛了起来,嬴鸷是黄帝血脉,容易获得同宗的部落信任,所以在部落联盟大会上击败了轩辕部落,夺取了大首领的地位,继承大首领后由于他出自东夷,自然不能再用黄帝这个名号了,于是便改大首领的称号叫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血脉,在五帝时期部落大首领在血脉范围内是可以竞争的,这个竞争推选制度就是禅让。而大禹死后启却改变了规则,五帝时期天下是炎黄诸部共有的,联盟大首领由部落联盟推选产生,只要是黄帝血脉就就有资格参与竞争,启说这天下已经是我家的了,我死了只有我的孩子才能继承,那些我的远亲——黄帝血脉,再不要想上位了,我家的事情也不用其他部落发表意见了,部落联盟推举制——禅让就取消吧。所以会有许多部族不满启的行为起兵讨伐,但私有制奴隶制发展到五帝末期,子承父业已经深入人心,家天下的奴隶王朝已经不可阻挡。

  有些人会对五帝世系提出质疑,禹是颛顼六世孙,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帝尧在位98年,帝舜在位42年,大禹到颛顼的年代要有颛顼的时代要有二百多年,按照上古人均寿命三十年,二百多年足够传十余代了,怎么会是六世?先说说,黄帝活了三百岁,然后传位给儿子少昊,少昊那时该多大岁数?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但应该是末代黄帝的儿子,也就是第十四或十五世黄帝的儿子,而少昊传位给颛顼,按照少昊在位八十年计算,至少应该传四世,也就是第四代少昊禅让给第一代颛顼高阳氏,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应该也能传四世,这些颛顼的孩子多是部落首领,都称自己是颛顼的儿子,当时四代颛顼之间也许会有称呼上的区别,但在文字刚刚统一使用范围还很有限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那些区别的称呼就被遗忘了,这些部落首领的世系都成了颛顼的儿子。尧舜也是这样的,所以上古时所说的几世不可以落实。

  现在将五帝看做五个上古时期氏族联盟的大首领,是简单粗暴的。在上古时代敌友贵贱是要看传承的,当初黄帝之时的百姓诸部在夏商时期已经发展到上千几千的部落方国,但这些部落传承十分明晰,在那个时代敌友贵贱是要看传承的,百姓的子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基石,他们也是夏商周三朝的基石是这些王朝的贵族。虽然那个时期的史料很不完整,但古人在传承上是不会搞错的,因为传承不是仅靠自己宣称就行的,必须获得同时代其他部落认可,必须被炎黄百姓部落认可,就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的世系表都是清清楚楚的,周天子和华夏诸侯绝对不会承认一个来历不清的部族,这点在上古时期事关敌我贵贱百姓诸部绝不会弄错,所以古籍对五帝时期的年代估算是基本一致的。司马迁不知道人活不了三百岁吗?作为史官他这么记载必然是有典籍依据的,那么多的典籍都这么写,就说明五帝时期,应该就是五百余年,是五个奴隶制初期的朝代。中国人说道朝代首先想到的是父传子家天下,但是看看欧洲奴隶社会历史,古罗马城邦不就是原始部落传承下来的共和制的奴隶社会吗?再看看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度,其实也是部落联盟内部的一种选举制度。部落的存在并不影响朝代的建立,即便到了周朝部落的影响力依然很强大,百姓依然是周朝的政权基石和贵族。

  鹿王于8月9日夜

标签: 有巢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