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以说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必读之物。而名著的经典恰好在于它的深远影响力,看完这两本书,哪怕时隔再久,人们也不会忘记其中情节,甚至许多人还生出感叹“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可你知道吗,对这两本书,许多专家曾表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人所著,这个人就是罗贯中!
罗贯中 雕像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随着元朝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日益繁华,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一种和唐诗宋词全然不同的新创作方式,那就是戏剧。
戏剧这种新兴演出,在江浙一带最为盛行,著名杂剧家关汉卿和郑光祖就曾在杭州定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从小跟着父亲做生意的罗贯中就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接触民间文学。
为了更好深入了解民间文学,他在杭州一待就是十年,而在这十年间,他到处结交说书艺人和杂剧作家,与他们共同探讨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手法。这一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杭州之后,罗贯中加入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中,成为了张士诚的幕僚,并为其多番筹谋。可张世成虽实力不俗,为人却反复无常,且目光短浅,不纳良言。罗贯中也对其大失所望,只好选择弃他而去回到老家。
公元1366年前后,罗贯中再次回到了心驰神往的杭州,见识过大风大浪,50多岁的他决定创作一本全新的文学作品。基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的注解,结合自己曾经汲取的民间文化积淀,前后花费数年时间,罗贯中终于写出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演义》之全称。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联系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将历史和演义小说相结合,堪称此类小说的开山之作。而同样诞生于元末明初时期的《水浒传》,在大体上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
读过《三国》和《水浒》之后,两本书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可以在许多《水浒传》的人物中找到《三国演义》的影子。比如大刀关胜,就传为关羽的后人,两人都使一口青龙偃月刀。而吴用和公孙胜,一个擅谋,一个通术,两个人加起来可不就是一个诸葛亮。宋江就更不用说,一手兄弟义气可谓拿捏的死死地,除了地位,性格和风评几乎与刘备相差无几。
另外还有一点就在于人物的描写。《水浒传》中对林冲描写是“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中对张飞的描写几乎一样,不信你看张飞出场时的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水浒传
关于作者之争而事实上,历史中早就存在关于《水浒传》是何人所著的争论。
《续文献通志》中,就有记载“《水浒》罗贯中著”。明朝人编撰的《七类修稿》中更是直言“《三国》、《宋江》二书皆为罗贯中所编”。
在2006年,山东曾举办过一次关于“《三国》和《水浒》“国际研讨会,当时有500专家学者指出:《水浒传》在明朝是禁书,故无法实名出版,所以施耐庵极有可能是笔名或者托名出版。他们指出同样是元末明初之人,罗贯中的生平有史可查,并且除《三国》之外,他还著有多篇小说。而关于施耐庵此人,不仅史料记载较少,而且其除了《水浒》之外,再无其他作品传出。
另外,也有人提出,“施耐庵”倒过来念就是“俺乃是”,在山东话中“施耐庵”也读作“实乃俺”,而恰好罗贯中极有可能正是山东人。并且在明朝许多版本中,《水浒传》由施耐庵和罗贯中联合署名,合起来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当然以上皆为学者猜测,如今我们大多采用的说法是说,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为师徒, 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还没来得及编修就去世了。而罗贯中完成了自己的《三国演义》之后,替师傅施耐庵编修完全本,其中部分地方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动,因此,有所相似也未尝不可。
罗贯中纪念馆
综上所述,不管怎么说,《水浒传》一书的形成,罗贯中肯定是出了一份力的,至于这份力到底多大,那就需要更多的实证去证明了。
标签: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