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赵括,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来诠释“纸上谈兵”的含义。
要说是否对赵括存在“误解”,多少也有些依据。因为“纸”这个东西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发明的,距离长平之战有超过300年的跨度,而纸要逐渐代替书简成为新的信息载体,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由此可以推断,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有大概率是经无数后人“评价叠加”而成,评论长平之战,人们过多地将焦点放在了这个“不蕴现实残酷”的年轻人身上。
对手太残酷,领导又腹黑先说白起。
我们评价古代著名的将领,多用“百战百胜”来对其武力进行赞誉,但对白起来说,这个词并不适合。因为白起对战争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进行彻底瓦解——战必全歼。
令白起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全歼;灭楚,令35万楚军成刀下冤魂;攻赵,长平一役活埋45万赵军,摧枯拉朽,又有15万赵军伸颈待戮。从白起的战争风格来看,他完全称得上是“杀神”,且不论廉颇还是赵括,都对这样的对手再熟悉不过。只是当时领兵秦军进攻赵国的是秦将王龁而非白起,赵括是有信心抵御的。
再说秦昭王。
当初赵国接受上党的投诚后,就派使者前来秦国求和。当时的秦昭王明白,如果此时不接受求和,赵国一定会向魏国求援形成合纵之势,到时将深陷对峙消耗的泥潭,于是表面上接受了赵国的求和,实质上是在麻痹赵王,并为进一步的战争准备争取到了时间。
同时,秦昭王乘此求和之际,以重金收买赵人在国内广发言论:秦国不惧廉颇,而独怕赵括。此时的赵孝成王也因廉颇的闭门不战而颇为不满,于是换将赵括,希望赵括能对付秦将王龁。
这时就能看出秦昭王的腹黑:为了能彻底将赵国打垮,悄悄地将白起调往前线为上将军,而王龁改做副将,同时严令军中不得外漏换将之事,违者格杀勿论。
(如果此时的赵孝成王和赵括得知面前的秦军已由“杀神”白起统领,想必一定采取廉颇的闭门不战之策)
总结其实对于赵括这个人物,少荃自己持有的更多是一种同情态度。
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和“不自量力”似乎没有很明显的界定,而对于一个年轻人的评价是“英雄出少年”还是“乳臭未干”,大多都是从结果导向来看待。事成,则有周瑜之才;事败则只会赵括之论。给予年轻人评判的也多是局外的大多数人。
现实的残酷程度对赵括来说是极为不幸,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已悄悄换成了重量级选手,一个能一招致命的可怕角色,而自己的领导却在这样的变局中没能提供一丝补救,可想而知,赵括在某种层面来讲,是以炮灰的身份站到了台前。
感受联系到自身,少荃当初小学的时候很喜欢下象棋而且同龄人几乎无对手。但有一次到同学家下象棋时,他对他老爸抱怨下不过我,于是他的老爸就如当年的白起一样,几下就杀光了我棋盘上的兵马,你们能体会出哪种自己的棋子一个个被吃掉可自己毫无招架能力的感觉吗?
很恐惧,很绝望,你都想不起对面的这个人在经验上超你几倍有余,而是只盯着棋盘上寥寥无几的兵力,在思索求生之法。
当自己的将军被吃掉后,同学笑了,他的老爸笑了,而我也跟着笑了,只不过笑的很僵硬……
面对实力悬殊,倔强的自己没有选择投降,认为旁边的人会抛出一句“你这是以大欺小”来维护我小小的自尊心,但是没有,一切都是笑声。
赵括在长平之战死了,而我的象棋热情也在那场战争中,灰飞烟灭。
所以赵括不是死于纸上谈兵,而是死于残酷的现实。
标签: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