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我认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勤勉皇帝,刚愎自用的多疑皇帝,悲催的亡国之君。他像一个差劲的外科医生,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心急如焚,他精益求精,有治好病人的热情,可超出了他的能力,病人没下手术台就翘了。
生不逢时的勤勉皇帝天启七年(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躺在龙床,抓着五弟朱由检的手,把千疮百孔的帝国交给了这个一脸懵逼的17岁少年。
天上的馅饼往往砸在没有准备的人头上。信王朱由检本来想着做个自在王爷,痴迷木匠的皇兄早早就死了,钻研木工也没钻研出个儿子来,于是朱由检就成明朝的大boss。
不被重视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内心是战战兢兢的。当了皇帝的崇祯“闻鸡即起”、“夜分不寐”,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吃穿特别节俭,撤掉了江南织造(负责为皇帝采购),裁掉了大部分驿站,很少做新衣服,皇后带头洗衣。国家紧张的时候,还把宫中贵重物品充作军费。
他吃穿简单,不近女色,爱好就是工作,每天处理朝政批阅奏折到深夜,不到中年已是满头白发。他总想着帝国能在他手里再次振兴,对自己近乎苛刻,可两百年的大明江山已经腐败不堪,只恨生不逢时。
刚愎自用的多疑皇帝崇祯登基时17岁,也就是一个高二的学生那么大,可能有些人会举出好多少年成名的事例,可是指望一个孩子能解决明朝二百多年的矛盾,是不现实的。
崇祯登基一个多月,就把祸害国家多年的阉党魏忠贤连根拔起,清除了残余势力。一时让这个高中生找到了自信,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他恨不得马上扭转局面。
生在皇帝家,危险处处都在,让崇祯从小就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越来越大,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一路杀来,连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吃完树皮甚至发生了“人吃人”……。
诸事不顺让崇祯有了挫败感,他希望力挽狂澜改变局面,他对自己近乎苛刻,也希望大臣恪尽职守,不能懈怠,否则就认为无能或者谋反,使得人人自危。
崇祯帝在位17年,共任免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几乎相当于宋朝一代大学士的数量总和,各部大臣中,17位兵部尚书(其中多人被他下狱处死或者流放)、16位刑部尚书、13位吏部尚书、13位工部尚书、8位户部尚书。
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这种多疑导致了接连失利直至亡国。起初崇祯起用袁崇焕,袁也不负所望,在辽东战场树起了一道“屏障”。
皇太极无法攻破袁崇焕,绕过袁崇焕直逼北京,幸亏袁及时回援才解了京城困境。皇太极利用买通的魏忠贤余党,污蔑袁崇焕勾结满人,故意放其入京,崇祯轻易上当,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多疑自负的性格让崇祯不信任大臣,刻薄寡恩使大臣们战战兢兢没有积极性,崇祯成了真正的“寡人”,也把帝国推向了亡国的边缘。
下场悲催的亡国之君1644年7月,李自成帅军攻入北京,将16岁太子和永王、定王这3个儿子装扮成普通百姓,让心腹太监送出城。逼皇后和嫔妃自裁,最后在唯一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缢身亡。
崇祯一生兢兢业业,一心重振大明帝国,只可惜生不逢时,到头来做了亡国之君。清朝在修订《明史》这样评价“崇祯帝慨然有为,即位之初便能机智果断地剪除奸逆之臣。可惜的是大势已去,朝廷中门户相争,战场上将骄卒惰,国家已经到了溃烂的境地。他在位十七年,不近声色之事,勤勉不怠,忧国忧民,耗尽心力治理国家。虽然想得到非常之材,然而用非甚人,益发偾事。又复信任宦官,举措失当。” 崇祯注定是个悲剧。
标签: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