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一、“黄帝”释义先说“黄帝”的这个名称,它本来是作“皇帝”的。
比如《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经典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卢文弨说:“皇、黄通用。今本作‘黄帝’。”
先秦文献里常把“黄帝”写成“皇帝”,这种情况,直到汉代还在混用不别,比如《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风俗通义·声音》作“昔皇帝使伶伦”。
唐代释道宣作《广弘明集》,里面也习惯把“黄帝”写成“皇帝”,如卷九“逮至皇帝,始立生民”、“皇帝使仓颉睹鸟迹造文字”等等,犹存古意。
“皇”是个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帝”的,“帝”就是上帝。
《诗经》《尚书》里常把“皇”和“帝”、“上帝”连在一起,《诗经》里最常见,如“有皇上帝”(《小雅·正月》)、“皇矣上帝”(《大雅·皇矣》)、“皇皇后帝”(《鲁颂·閟宫》)等等。
《尚书·汤诰》里说“惟皇上帝”,孔《传》的解释是“皇,大。上帝,天也。”《尚书·吕刑》里有个“皇帝”,东汉郑玄认为是帝颛顼,伪孔传认为是帝尧,其实都是瞎猜。
《尚书校释译论》里就明确地说:“本篇之‘皇帝’,指伟大美善的上帝。郑玄谓为颛顼,伪孔谓为帝尧,皆误甚!”是很正确的看法。“皇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伟大的上帝”的意思,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周人认为“上帝”等于“天”,或者说上帝是天的人格化,所以古书里也经常把“皇”和“天”连在一起称“皇天”(今天也是),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肆皇帝亡斁”(《师訇簋》),又说“肆皇天亡斁”(《毛公鼎》),“皇帝”和“皇天”是一回事。“皇天”的说法《诗经》和《尚书》里一堆,这里也不再举例了。
因为“皇”、“黄”古音相同而通假,偶或写作“黄帝”,本来这种写法不普遍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大兴,其中有一项是用五色、五方配五帝。
皇帝被拉来当了中央之帝,中央属土,其色是黄,自然就写成了“黄帝”;就像南方之帝本来是“炎帝”,到了五行学说里就变成了“赤帝”。
随着五行学说的广泛深入,影响深远,“皇帝”就这么身不由己地变成“黄帝”,“炎帝”也身不由己地变成“赤帝”,成了典籍中通用的写法了。
所以说,“黄(皇)帝”只是一种对上帝的尊称,并非是特指某个古代帝王,更不是一个帝王的名字,这一点必须明确的。
直到现在还有人笃信黄帝的“黄”是正字,并在“黄”字上大做文章,讨论黄帝的身份、历史和含义之类,那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
秦王政一统天下之后,他把“皇帝”这个尊号拉过来安在自己身上,他是第一个人间的“皇帝”,所以称“始皇帝”,此后人间的君主才有了“皇帝”这个称谓,当然也是个尊号,并非人名。
二、黄帝是谁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就是殷墟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卜辞通常大家都叫“甲骨文”。
其实二者有区别,刻写卜辞的文字叫甲骨文,用甲骨文刻写的占卜记录叫卜辞,就像用来铸造青铜器铭文的文字叫金文,用金文铸造的器物上的文书叫铭文,都有区别,不过大家都习惯于叫“甲骨文”和“金文”了。
在殷墟卜辞中就有“上帝”这个称号(如《甲骨文合集》10166),一般都简称“帝”,卜辞里很多,是商人祭祀的最高神祇,也是他们的最高祖先,据郭沫若先生研究,他就是卜辞中的“高祖夒”,也就是帝喾、帝舜,在《山海经》里称为“帝俊”。
从实际记载上看,虞夏商周的上帝都是他,自然而然,上古三代的“黄(皇)帝”其实就是帝喾,“黄帝”是尊号,“喾”是名,就像“秦始皇帝”是尊号,“赵政”才是名字一样。
战国时期的典籍里把黄帝、帝喾、帝舜分化成三个人,那是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分化,并非是古传。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古三代时期说的“上帝”不是那么虚无缥缈的神,而是他们最高、最远的祖先,所以称为“高祖”,直到战国时期的陈侯因齐敦的铭文还说“高且(祖)黃啻(帝)”,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他们心目中,这位高祖就是最早的神人,之前是没有人或神的,他是神之祖,也是人之祖。
大家看看《山海经》里,帝俊(帝喾、帝舜)是日月的父亲,黄帝是许多方国部族的最高祖先,里面记载的世袭都说帝俊生谁、黄帝生谁,但绝没有说谁生帝俊、谁生黄帝这样的话。
不像战国时代把黄帝、帝喾、帝舜都弄成了人王,人王都得有老爸,于是给黄帝弄个老爸叫少典,给帝喾弄个老爸叫蟜极,帝舜更惨淡点儿,老爸叫瞽叟,意思是“瞎老头”,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儿都没有(有学者研究,《国语》里说的“虞幕”就是瞽叟),其实不过都是后人的瞎编,上帝怎么可能有老爸。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标签: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