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熊剑平
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诸多论兵著作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研究探讨“攻守之策”。在他看来,战争应尤其注意“攻守结合”和“攻守适宜”。传统的奇正之术,也被他继承并发扬光大。
攻守并重,恃险固守
在戚继光看来,所谓御戎之策都归结于攻与守:“惟战守二端。”如果发起进攻,就一定要做到战而胜之;如果决意防守,就一定要守得固若金汤。其实,就战法而言,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会归结于一攻一守。也就是说,进攻与防守,始终是战争的基本形式。故此,《孙子兵法》等兵学经典,对攻守之道都有很多论述,经常将“攻”和“守”并列进行讨论,如:“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等。
考察戚继光的军事主张可以看出,他全面继承了孙子的上述观点。他认为,进攻和防守都可以夺取战争主动权。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指出,“兵法:‘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自古防寇,未有专言战而不言守者,亦未有专言守而不言战者,二事难以偏举。” 也就是说,攻和守无法截然分开,虽说是一对矛盾,但始终互相依存。从中可以看出,戚继光更强调的是攻守并重,明确反对“偏举”,并且呼吁加强防守战术的研究。
注重防守,这其实是针对当时明朝面临外寇大肆掠夺的现状而提出,非常具有针对性。戚继光非常清楚当时边务松弛的情况,他指出:
“当承平久,外寇以掠为务而弗力攻,故多讲战,腹里尤绝不言守,卒然有变,何以应之?”
当时,无论是北边的游牧民族,还是南边的倭寇,有不少袭击都是深入腹地,大肆抢掠一番便撤走。对于这种来去匆匆、飘忽不定的袭击,扎实有效的防守显得更为重要。如果疏于防范,未能做好防备,那就只能坐等敌寇前来侵犯。戚继光论“防守”,非常看重依靠山川之险和修筑炮台,认为“守险”和“恃险固守”,是“正全国之道”,既可以事半功倍地戍边御敌,也可以在防守中找到反攻机会,打击来犯之敌。
进攻:“大战之术”的核心
在反对“偏举”的戚继光看来,大概只有一种情况下,应该全力以赴地发起进攻,即发起“大战之术”时。戚继光认为,一旦发现有利战机,就应迅速集中兵力,果断地打击和消灭敌人。这便是他重视和反复强调的“大战之术”。
戚继光的“大战之术”,主张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且明显更强调进攻。对此他在《练兵实纪》中有具体论述:
“大战之术,只是万人一心,数万人共为一死夫,务使胡虏大创。彼一败后,便有十数年安,十数年生养受用,日后我们军士皆过太平日子。”
从中可见,戚继光所说“大战之术”,其实是战略决战和战略进攻。也就是说,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发起大决战来重创对手,使得此后能长久获得安稳。在戚继光看来,通过适时组织发起这种“大战”,可以使得敌人“一战心寒胆裂”,收长久之功。
提出如此主张,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戚继光的作战对手,或是游弋海上的倭寇海盗,或是游猎草原的骑兵队伍。他们都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都以掳掠财货和人口为基本战争目标。一旦战争目的实现,就会迅速撤出战斗,消失在茫茫大海或无垠草原,踪迹难寻。与这样的对手作战,戚继光必须强调一击制敌。一旦发现作战时机,就一定不可错过。
奇正:攻守的力量分配
在战争之前,分别“奇正”,即确定用兵谋略和进攻方向,是进行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管子·幼官》中说“定依(正)奇胜”,意思是说在战前能正确确定奇正战法的就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至于“以奇用兵”,更是兵家圭臬,经许多战争实践的反复检验。孙子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不仅主张“以奇胜”,也借“以奇用兵”发展了“诡道”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战术理论。
戚继光对于奇正的论述,并未超出传统范畴。他在《止止堂集·策问》中指出:“用兵之法,不过众与寡。众寡之用,不过奇与正。众则正用,寡则奇用,固定法也。然成列而鼓,用正之经也,将废奇可欤?出其不意,用奇之权也,将废正可欤?”在戚继光看来,两军交战,就兵力运用而言,尤其是进攻的发起,都需注意众寡之用。而且,众寡和奇正相伴相生:“众则正,寡则奇。”不仅如此,运用奇正之术,一定不能拘泥,而应始终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形灵活展开。既需要使用正兵,也需要同时使用奇兵,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众寡和奇正探讨进攻的方法,是从《孙子兵法》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兵典重点讨论的内容,戚继光对此忠实继承,而且善于灵活运用。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标签: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