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犀牛历史 104 0

图文/翟伯成

最早的章丘人是哪个原始部落?主要居住在哪里?这是研究章丘历史不能回避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又一次寻访龙山村。 初冬,龙山街道政府西约l公里处,龙山村西武源河畔,有一长方形台地,田野萧瑟,空旷,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寒风吹拂着,风声呜呜咽咽,如很远的地方有人在吹埙,是那种泥制的、古朴的埙。迎着凛冽寒风,渐渐走进城子崖,走进古村,“走进”那久远的年代。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清代《章丘县志》绘制的巨野河与武源河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复原的龙山胜景图

龙山,早在汉朝称巨里聚,遂后营建巨合城。龙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吾有龙山,县治未详。”于钦在《齐乘》载:“巨合城自宋为龙山镇。”杨筠松《疑龙经》曰“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综观龙山地貌,受堪舆“龙脉”之说而命名。其实,古代的龙山一代有山有水,实为山水形胜之地。古有城池周道,隋唐有龙山驿,明清时大车店、商铺林立,宫观寺庙,古桥古树众多。现龙山村分四村,为章丘西部历史文化名村。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两河环绕龙山

最早的章丘人 章丘早期的原始部落为东夷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爽鸠氏,同寇也。”即司寇爽鸠氏部落。后颛顼高阳氏统治其境,至虞舜时属季蒯氏。殷商时,东部属逄伯陵后属薄姑氏;西部属谭国,封子爵。 从西河文化开始,章丘历史有了十分确定的前后相承、一环紧扣一环的发展序列。由西河文化而北辛文化而大汶口文化而典型龙山文化而岳石文化,乃同一文化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这也就是说,西河——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系统,是出自于同属于一族的土著居民的创造,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会永远停留一个发展水平上,而必然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于是就出现了以上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这个同属一族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夷人的创造。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航拍图

章丘的远古先民,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九夷”泛指多,足见东夷族是一个支系繁盛的庞大部族。东夷族同中原夏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概言之,作为东夷部落的章丘先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开始谱写着章丘的历史。 先民择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许是章丘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从山上到山下,是人类迈出的颇具关键性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才会有以后的筚路蓝缕,“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称之为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早期城池遗址(北城门)

“两河流域”产生了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

环绕龙山古村的巨野河和武原河,即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巨野河,西支发源于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1930〜1931年,考古界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之“蛋壳陶”,其制作技术高超绝伦,烧制的温度达1000°C,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城子崖遗址分布于龙山以东武原河畔的台地上,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两河流域”的著名战役 “两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为“济左走廊”“青齐喉襟”之锁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韩信架桥巨合水,一举攻齐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1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遂后韩信平定了齐国七十多座城。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耿弇像

耿弇讨张步之战 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这在史书里写得非常精彩。《水经注》记载:“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五威大将军,据齐地。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弇。耿弇从北临清渡黄河,先取祝阿,故意将部分守兵放跑。逃兵奔处皆知祝阿已破,人心大乱,随后进兵巨里。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赵孟复绘苏轼像

行到龙山马足轻,苏轼游历巨合水

济南春好雪初睛,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

这是苏轼畅游章丘龙山时所作的《阳关词•小秦王》。词的前两句是描绘苏轼在马上观看龙山雪霁春景时的轻松愉快的感觉。后两句是作为诗人的苏轼和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调侃,提醒老友不要陶醉于龙山的美景而忘了江南家乡那美丽可人的姑娘。用以反衬济南春好、龙山景美的迷人程度。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春正月,苏轼卸任密州,转徙徐州,路经济南,盘桓一月。与其友齐州知州李常遍游济南山水,诗酒往返,留下佳作多篇,其中以上面所载的这一篇最为著名。一曲《阳关词》,传唱千余载,是苏轼钟情章丘的一则佳话。 苏轼之于章丘,只是匆匆地路过,但仔细地考查,在近一千年前的“匆匆地路过”并非如此简单。其中蕴涵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也为章丘的山水渲染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武源河上的姑子庵桥

宋神宗年间,苏轼与苏辙同在齐鲁为官。苏辙任齐州掌书记,熙宁七年,苏轼主动请求离开富庶而美丽的杭州,自愿到相对贫瘠苦寒的密州任制州。主要原因就是离齐州近一点。 当时密州与齐州虽然相距不过数百里,但苏氏兄弟在密州知州和齐州掌书记任上,却一直没有面诉衷肠的机会。他们的相思之情,只能通过书信和诗文来表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轼在熙宁九年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苏辙而写下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时,兄弟俩已经有整整6年未曾见面了。那种浓烈的手足之情融化在字里行间,使这首对月怀人之作成为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以至于“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热切期盼,早已超越了兄弟亲情,升华为对普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确实称得上“天仙化人之笔”。 苏轼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出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的。他在太守任上时,章丘龙山人刘庭式也在此任职。章丘民间千年以来一直流传着“刘庭式不弃糟糠之妻”的故事,主要是赞扬刘庭式,其中也有苏轼与章丘人交往的一则美谈。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龙山驿站烽火台

寻觅红袄军营寨——妙真寨

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 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

这是晚清著名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的一首咏唱妙真寨的诗。诗人凭吊遗踪,遥想当年的梨花枪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的女英雄,在钦仰之中蕴含着惋惜和遗憾。“巨野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诗人说出了在巨合河(今龙山巨野河)边,金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的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结寨驻兵,后人称之为妙真寨。 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再度南下,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在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当时山东红袄军共有三支军队: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鲁中的李全,当时的章丘,在李全的势力范围之内。李全,金朝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早在章宗泰和、大安年间,杨安儿在山东益都起义。至宁元年(1213),蒙古军进攻山东,李全之母、长兄皆为乱兵所杀,李全为复仇,遂与仲兄李福聚众起兵,响应杨安儿,攻打临朐,进取益都,转而西进,遂入章丘。金贞祐二年,杨安儿兵败,山东红袄军尽归了李全,《金史》记载:“杨安儿、刘二祖兵败,山东、河北残破,干戈相继,其党复相团结,所在掠寇……官军虽讨之,不能除也。大概皆李全、杨安之徒也。”金贞祐三年杨安儿被杀后,刘全收集余众,奉称杨妙真为“姑姑”,统领其部。

济南章丘龙山古村里寻古迹,两河流域传说故事很多,你知道吗

村里的石碑

杨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红袄军著名首领杨安儿之妹,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与李全部会合后,遂与李全结为夫妇,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势力也空前壮大,渐渐控制了整个山东,并顺利说降了金朝山东元帅张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十二州。金兴定元年(1217),宋宁宗下诏伐金,并招安各路义军。宋嘉定十一年(1218)正月,李全等人附于宋,后又与宋敌对,时而归蒙,时而和金,摇摆不定,二十年间驰骋山东以及江淮地域。李全割据一方,很重视在章丘的营建,他在金兴定二年与杨妙真进驻章丘,在今之龙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当属章丘相公庄北会仙山上梨花枪山寨壁垒,至今遗迹犹存。清康熙间章丘梭庄进士李缙明有《啸园自记》考其遗址曰:“长白山之麓……会仙峰,孤峰壁立,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枪壁垒尚屹然也……。”李全离开章丘后,又纵横天下十余年。金正大八年,因内乱兵败李全被杀。杨妙真北渡淮水,与养子李璮返回山东老家,继任益都行省,居数年而死。李璮,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后投蒙。

标签: 少昊金天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