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位唐尧
首任帝唐尧
在位起讫:公元前2357—前2318年。
生卒年:公元前2379—前2318年。
出生地:丹陵(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蒲阳镇西南)。
立都: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
年号:帝尧元年(甲辰,前2357)。
帝尧,男,姓姜,名尧,又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
唐尧的祖父是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四任帝姜美,父亲是十六任帝姜斯遂,十五任帝姜斯绩是他的伯父,十七任帝姜匡二(帝鸷)是他的长兄。
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娶陈锋氏女子庆都为妻,居住在丹陵。
后来庆都怀孕,于斯遂二十四年(壬午,前2379)在丹陵宫中生下了尧。尧是在丹陵长大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多谋善辩,有大智慧,十五岁时被父亲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
公元前2357年,唐尧领导全国各大氏族联盟集团战胜自然灾害,平定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于是,各氏族联盟的大酋长向姜匡二发难,逼迫他退位。姜匡二虽然不甘心退位,但是,面对强大的氏族联盟阵营和年富力强咄咄逼人的弟弟,自知无力抗争,不得不走下天子的宝座,将帝位禅让给弟弟唐尧。
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帝喾。帝喾生有四子,长曰鸷,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鸷就是帝挚青阳氏的末任帝姜匡二,他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灾害频发,动乱四起。当时尧被封在唐邑,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唐县、望都、完县、曲阳等地。在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的时候,北方也同样2337),共工氏治水三年无功,唐尧意欲罢免他,鹳兜氏出面力保,认为共工氏世代为水正或工正,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此次治水虽然失利,他可以从中得到经验教训,更利于今后的治水,建议让他戴罪立功,继续承担治水工作。唐尧答应了鹳兜氏的保举,继续让共工氏领导治水。恰好这一年天旱,黄河水复原,洪水不治自退。
唐尧二十三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尧四十年(癸未,前2318),终年六十二岁。死后遗体葬在平阳城外的尧陵(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帝号尧,尊称唐尧、尊号帝尧陶唐氏
二任帝伊祁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2318—前2266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2337—前2266年。
出生地: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
立都: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
迁都:尧城(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东旧城)。
年号:帝祁元年(甲申,前2317)。
帝祁,男,姓伊,又作祁,名放勋,史称伊放勋。帝号亦作鳐(yao,同音代用字),亦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
伊放勋的先祖为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封在伊水,故称伊祁氏。其后世子孙分为两大支脉一支以伊为姓,一支以祁为姓。(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伊放勋应该是姜姓,如果按当时的称呼,他应该是伊姓或祁姓,怎么着也和姬姓的黄帝族沾不上边,不知道孔老夫子当年是怎么安排他成了黄帝后代的。)伊祁氏最初主要活动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后来迁居于白龟山一带(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黄帝政权末年,伊祁氏被少昊政权所逼,离开中原,迁居于黄河以北的涿鹿一带。后来其族的一个分支就定居在了平阳。帝挚政权晚期,伊祁氏强大起来,与天子联姻结盟,成为帝挚政权的重要力量。唐尧在平阳建都后,平阳的居民大部分仍为伊祁氏族人。
伊放勋生于帝尧二十一年(甲子,前2337),出生在帝都平阳。他在少年时代便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唐尧的好感,后来便召他入赘,把小女儿英嫁给他为妻。伊放勋入赘于陶唐氏后,便一直在朝中为官。由于他虚心好学,待人谦恭有礼,工作中又勤勤恳恳,不怕吃苦,深得唐尧的器重。唐尧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有治理天下的智慧,有管理万民的才能,于是便任命他为辅政大臣,让他代理朝政。
伊放勋在代理朝政时,政绩突出,得到了百官的好评,万民的拥戴。于是唐尧晚年时没有传位于儿子,而是立下遗嘱,死后传位于女婿伊放勋,并率领文武大臣祭天拜祖,把伊放勋推荐给上天。
公元前2318年,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唐尧病死于平阳宫中,伊放勋正式即位称帝,号帝祁(帝鳐),以甲申年(前尚,全民共同节俭,平安的度过了灾荒年代。
在伊放勋执政时期,据战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祁)二十九年(壬子,前2289)春天,僬侥国派使臣来中国进贡,献了三支“没羽箭”。传说僬侥国是中国远古时代东方的一个国家,其地距中国有十几万里。因该国居民身材矮小,故又称矮人国。
伊放勋在位执政虚记五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祁五十二年(乙亥,前2266),终年七十二岁。
第三任帝姬江
在位起讫:公元前2266—前2224年。
生卒年:公元前2281—前2224年。
出生地: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
即位:尧城(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东旧城)。
迁都: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
年号:帝江元年(丙子,前2265)。
帝江,姓姬,名江,为黄帝轩辕氏后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三任帝。
姬江的父亲名叫姬敬,母亲是帝尧陶唐氏政权二任帝伊放勋的女儿姜凤。二任帝伊放勋是他的外公。
帝尧陶唐氏政权两任帝皆为炎帝族姜姓后裔,为什么三任帝却成了黄帝族姬姓后代了呢?
姬江的父亲名叫姬敬,河北涿鹿人,是黄帝族的后人。姬敬年轻时才貌出众,是一位大帅哥。有一年夏天,二任帝伊放勋往北方视察,在涿鹿山一带遇上了暴风雨,一行数十人困在了途中。大家被迫往林中避雨,谁知他们避雨的大树突然被雷电击中,当场有三个人被电火烧死。大家惊恐万状,二任帝伊放勋又冷又怕,全没了天子的龙威,虽然有数名仆人在他头顶上举着衣物为他遮风挡雨,他还是蹲在地上抖作一团。
就在这关键时刻,突然有一个小伙子冒着狂风暴雨赶来救驾,带着他们钻进了附近的一个山洞。山洞很大,可容纳上百人,里面还铺有许多干草。
伊放勋十分高兴,问道:“小伙子,你是哪里人,你怎么知道天子有难?”
姬敬答道:“小民是冀州黄帝族后人,名叫姬敬。刚才小民在家中避雨,突然打了一个盹,梦见一位白胡子的老神仙来到我的跟前,急匆匆对我说:‘天子在涿鹿山下被暴风雨所困,你赶快前去救驾!’说完便化道金光离去。我立马就醒了,感觉似乎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吸引着,径直就来到了这里。”
伊放勋大喜,这才仔细打量姬敬,见小伙子天庭饱满,相貌不凡,很有王侯气派。心中暗想,我的女儿伊凤如今已经十七岁了,尚未婚配,何不将她许配给这位年青人,把小伙子招为我的上门女婿,让他入赘于我帝尧陶唐氏族中,将来或许能成为我朝的栋梁之材。于是,便问姬敬有没有妻子,愿不愿意入赘于陶唐氏家族。
这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此等好事姬敬岂能放过!他当场应下了这门亲事。
过了几天,伊放勋把姬敬召入宫中,召他为女婿。很快伊凤便和姬敬结为夫妻,婚后,伊放勋把他们封在了故都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
转年,伊凤怀了身孕,于帝祁三十七年(庚申,前2281)在沁阳宫中生下一子,取名姬江。姬江从小就极为聪明,善于察言观色,为人处世,机智灵活,深得众人喜爱。他十岁的时候前往帝都尧城探望外公帝伊放勋,他那聪明机智的过人才华赢得了伊放勋的极大关注,认为他是一位可造之才,有帝王之相,因此便把他留在了帝都,专门为他安排了师父,教他各种知识,学习治国之道。经过数年的培养,他在十五岁时便能独自处理朝政。于是伊放勋效法先帝“传贤不传亲”的做法,临终前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或孙子而是传给了外孙姬江。实际上,按现在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传贤不传亲”依然是圈子内的传续,根本不是儒家所鼓吹的那种广泛的“举贤任能”,与现代的民主选举更不能相提并论。
帝祁五十二年(乙亥,前2266),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伊放勋病逝于尧城,姬江正式即位称帝,以丙子年(前2265)为帝江元年。
姬江执政时期,正是唐尧政权的鼎盛时期,没有灾荒和瘟疫,也没有动乱和战争,四海宁静,天下太平。姬江为了便于对中原、关中以及太行山以西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与群臣商议,将国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王屋山以东的美邑(即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
姬江十六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前2224),终年五十八岁。遗体葬在承留城外,帝号江,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
第四任帝姜起
在位起讫:公元前2224—前2186年。
生卒年:公元前2239—前2186年。
出生地:灵空山(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
即位:美邑(即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
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
年号:帝起元年(戊午,前2223)。
帝起,姓姜,名起,又作栔(qi),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四任帝。
姜起是首任帝唐尧的直系后裔,他的祖父是唐尧的一个普通妃子所生,青年时代被他父亲唐尧封在了太岳山西部的空灵山一带,在那里安家立业,是为空灵侯。空灵侯死后,由他的长子继承了侯位,是为空灵侯二世,也就是姜起的父亲。空灵侯二世娶临近部落到女子为妻,于帝江二十七年(壬寅,前2239),在空灵山东南的一个小镇子里,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作姜起。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才智过人。少年时代便关心国事,经常访查和了解国家的一些大事。他完全继承了太祖父唐尧的品德和智慧,受到了全族上下的重视。他的聪明才智和管理能力很快传到了帝都。帝江三十九年(甲寅,前2227),十三岁的注意,这里提起了空灵侯,属于第一任唐尧的直系后裔。在江西宁远谱和治坪谱记载唐尧不仅有丹朱和灵朱,此空灵侯是否就是灵朱?值得思考。姜起被三任帝姬江召入帝都为官。他的父母和姐姐跟他一起来到了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此后,姜起便成了帝尧陶唐氏政权三任帝姬江的得力助手。由于姜起对工作认真负责,经他处理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朝中的大臣们都很佩服他。这样,他在朝中的帝位越来越高,一年后,三任帝姬江认为姜起有治国的天才,干脆便把朝政的管理权都交给了他,让他代天子行事。又过了一年,三任帝姬江年老体衰,深感体力不佳,便也效法先帝“传贤不传亲”的做法,择吉日率文武大臣拜祭山川大地,把姜起推荐于天,确定他为天子继承人。
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前2224),唐尧政权三任帝姬江病死于宫中,姜起在帝都美邑(即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继承了帝位,以戊午年(前2223)为帝起元年。
姜起即位后最初的十几年,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各部落族民都积极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但是,无情的天神是不会让人们永远享受太平的日子,他要把苦难重新推向人间。
帝起十六年(癸酉,前2208),受全球大气候影响,沿海地区再次发生海浸,海洋洪水急剧上涨,淹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房屋被毁,大量的人畜被洪水淹死。帝都美邑也被洪水浸泡,帝姜起被迫率朝中大臣和都城的百姓逃往太行山区的高岗之地,在汾水流域建城立都,仍上古“洪水破天”估计就从此开始,因为出现了“海侵”,陆地有地震,大海有海啸。命名为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海浸区幸存的百姓也都纷纷逃往山区高地居住。同年,帝姜起任命刚刚十七岁的外甥祁裘为司马,主管都城的军队和治安。姜起则亲率文武大臣前往各部落,组织各地族民祭天拜神,乞求天神解除大洪水的灾难,让人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尽管帝起和他的子民一直虔诚地拜祭天神,然而天神却始终没能解除洪水的灾难。
这次海浸持续的时间长达九年,从帝起十六年一直延续到帝起二十四年(辛巳,前2200),才逐渐退去。但是,海浸使大部分河道淤平,长江、黄河、伊水、洛水、汾水等数百条河道下游失去了控制。失去控制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造成了更为可怕的洪水灾难。面对肆虐的洪水,帝姜起无能为力,他不去组织人民治理洪水,而是依旧被动的乞求神灵保佑。
帝起三十六年(癸巳,前2188),帝姜起率群臣往洛水祭拜洛水之神,请求洛神不要再让洪水泛滥危害百姓。为了表示诚评:在古代人是不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只好依靠拜神保佑,处于无奈的状态意,他命人将一块十分贵重的玉璧沉入洛水。
他以为人间的贵族们贪恋珠宝玉石,那洛水之神也同样有此贪心。遗憾的是,这位洛水之神收了玉璧,却不讲诚信,洛水继续泛滥,有增无减。
帝起三十七年(甲午,前2187),姜起感到身心疲惫,无力主持朝政,便组织大臣推选帝位继承人。他提议举荐他的外甥祁裘,大臣们一致同意。于是,他便带领文武大臣拜山祭神,把祁裘推荐给上天,正式确定他为天子继承人。
姜起十六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起三十八年(乙未,前2186),终年五十四岁。遗体葬在平阳西南(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西南尧庙镇),帝号起,尊称唐尧、尊号帝尧陶唐氏。
再介绍第五位唐尧第十一卷第五章五任帝祁裘
在位起讫:公元前2186—前2165年。
生卒年:公元前2224—前2165年。
出生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
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
年号:帝裘元年(丙申,前2185)。
帝裘,姓祁,名裘,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五任帝。
祁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其祖伊祁氏世居汾水流域。他的父亲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母亲是帝尧陶唐氏直系后代,是四任帝姜起的妹妹。帝尧陶唐氏政权四任帝姜起是他的母舅,他是帝姜起的亲外甥。
评:本宫九族以及丧服制度源于此
帝江三十九年(甲寅,前2227),十三岁的姜起被三任帝姬江召入帝都为官。他的父母和姐姐跟他一起来到了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不久,姐姐在平阳招神农氏后裔祁姓男子为夫,于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前2224)生下了祁裘。祁裘出生在帝都平阳,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三任帝姬江去世,他的舅舅姜起继承了帝位。姜起信仰天神,认为这是一个吉兆,双喜临门,肯定会给他带来好运,因此姜起非常喜欢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外甥,隔三差五就要抽空去看看他。祁裘渐渐长大,果然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帝起为了把他培养成才,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教他习文练武,他很快便成长为一个能文善武的英俊少年。帝起十六年(癸酉,前2208),因大洪水逼迫,帝尧陶唐氏政权被迫迁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帝姜起任命刚刚十七岁的外甥祁裘为司马,主管都城的军队和治安。祁裘为大臣时,多谋善断,又为人正直贤德,深得百官好评。于是帝起晚年时便确立,他为天子继承人。
帝起三十八年(乙未,前2186),,四任帝姜起病死于宫中,祁裘继承了帝位,以丙申年(前2185)为帝裘元年。
祁裘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治理洪水。他不太赞成舅父帝起的做法,认为要想根治水患,单纯依靠拜天求神是不行的,必须对泛滥的洪水进行治理。
当时洪水冲毁的地区都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肥田沃土,这些地区以前一直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乐土,如果不制服洪水,人们就无法再回到这片乐土上去安居。俗话说故土难离,谁都不愿意离开那片赖以生存的热土,所以臣民们对治水也都很有信心,一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响应。
于是,大家共同推举共工氏(共工为远古时代一个较大的氏族,其先祖可溯源于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伏羲女娲时代。共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也是人名,因其族世代皆称共工,史书记载混乱,极易造成错误,读者读史时当加以辨识,分清时代,以免造成误会)为治水的总指挥。
祁裘深知共工氏(族称)世代皆为水工,主管农业,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便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共工(共工氏的大酋长)。
共工就职后,紧急召开各部落联盟酋长会议,研究和制定了治水方案。紧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治水工作。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展开,这是人类向大自然的一次最勇敢的宣战。祁裘对治水工作十分重视,曾多次亲临治水第一线,和臣民们一起拦截洪水,开挖河道,对臣民们鼓舞很大。但是,原有的河道全都被海浸淤成了平地,重新开挖河道十分艰难。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大型的挖掘机,当时的生产工具还十分落后,只有少量的铜锹和头,而大部分都是木石做成的工具,所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祁裘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治水,直到他去世时,洪水的治理仍成效甚微。
祁裘执政时,任命四任帝姜起的孙子姜密为首辅大臣,晚年时又把他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帝裘二十一年(前2165)春天,祁裘偶感风寒病倒,因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治疗。谁知只是一天光景,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一直高烧不退,经多方治疗无效,三天后病死于宫中。
祁裘三十九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裘二十一年(丙辰,前2165),终年六十岁。遗体葬在平阳城东(今山西临汾市大阳镇下马庄村),帝号裘,尊称唐尧、尊号帝
评:最后一位唐尧,信息量就太多了,介绍了唐尧姜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丹朱被诬告被迫驱赶边缘地带,其他儿子智力能力德行都不足,各大氏族强盛,唐盟主有驾驭不住的态势,选择招贤纳才,继而选择虞舜继地位的全部过程
第十一卷第六章六任帝姜密(一)
在位起讫:公元前2165—前2128年。
生卒年:公元前2208—前2128年。
出生地:温邑(今河南焦作市温县)。
即位: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
迁都:原阳(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
年号:帝密元年(丁巳,前2164)。
帝密,姓姜,名密(同音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六任帝。
姜密的祖父是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四任帝姜起,五任帝祁裘是他的表叔。
姜密的父亲没有继承帝位,被四任帝姜起封在了黄河北岸的温邑(今河南焦作市温县)。
姜密生于帝起十六年(癸酉,前2208),上天好像故意和他过不去,他出生后不满百日,海水突然上涨,很快便吞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温邑眼看着就要被海水淹没。他的父母和众多百姓一起被迫向西部和北部的高地逃亡。与此同时,帝都承留也同样遭到了海浸的攻击,他的祖父四任帝姜起带领着都城的臣民百姓东迁于汾水流域的平阳。他的父亲闻讯便也投奔了那里。此后他们便在平阳定居下来,姜密的童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帝都平阳度过的。
姜密在童年时代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才华,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只是为人看上去很忠厚,很少耍奸弄滑。他的父亲对他很严,少年时代父亲一直督促他读书,不准许他到外边去乱跑。有几次他和同伴们偷偷跑出去玩耍,结果回来后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有一次还挨了打。到了十七岁时,父亲才开始让他管理族中的一些事物。让父亲感到高兴的是,姜密做什么都很认真,从来不马马虎虎。父亲认为他将来一定是个做大事的人,便积极向他的父亲四任帝姜起推荐。
帝起三十四年(辛卯,前2190),四任帝姜起提拔自己的孙子姜密入朝为官,这一年姜密十九岁。姜密在朝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拥戴。一年后,他的祖父把他封在了原阳,为原阳侯。五任帝祁裘执政后,又把他召入朝中辅佐朝政,因政绩突出,赢得了百官的好评,也赢得了天子的信任,很快被擢升为首辅大臣。五任帝祁裘晚年时,确定姜密为天子继承人。公元前2165年,五任帝祁裘病死于宫中,姜密即位称帝,以丁巳年(前2164)为帝密元年。
帝密十二年(戊辰,前2153),姜密迁都于原阳(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
姜密执政时期,洪水灾害仍十分严重。虽然海浸已经退去,但由于海浸淤平了江河下游的通道,江河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给重返故乡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五任帝姜裘初年,共工氏便开始领导治水,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洪水肆虐如初。姜密即位后,亲自前往治水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共工氏用“堕高堙卑”的方法治理洪水,河流通行受阻,根本无法向大海排泄。姜密认为这样的治水方法违背了客观规律,是极端错误的。他立即召集群臣和各部落酋长开会,商议研究治水问题。
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治水工作会议在帝都原阳召开。会上,六任帝姜密宣布:共工氏治水无功,有负于国家和百姓,免去他的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另外推选贤能者领导治水。大臣们一致推选崇伯鲧。姜密向来与崇伯鲧不和,不打算让他去领导治水,便对大臣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大臣们却认为,崇伯鲧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于各地,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领导大规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让他试一试。姜密见大臣们众口一词,都举荐崇伯鲧,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只好任命鲧来领导治水。
崇伯鲧受命治水后,率领修评:鲧治水是很有方法和能力的,功劳也不小。但为什么唐尧不认可?原因在于很多氏族特别是鲧氏族居功自傲,藐视唐尧,唐尧选择虞舜做女婿并授予重任,必定要惩治有功的鲧,目的就是为了政权的巩固和传递……己氏、龟熙氏、鸱鴞(chi.xiao)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先从黄河壶口治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工程。崇伯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认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是引导众水归海,引众水归海的关键则是清理出众水下游的河道,而清理下游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的水道才能进行。于是,崇伯鲧率领着治水大军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他采用分段包干的办法,把治水大军分成了数十个分队,按照统一的标准同时开挖。经过了数月的奋战,终于挖出了一条上百里的河道,再有数月工夫河道就可直通大海。然而天不作美,雨季来临,上游水位猛涨,冲毁了堤坝,无情的洪水像一头猛兽,带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继而便横冲直撞,到处撒野。
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对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河堤再次被毁,河道又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治水却没有丝毫成就。
崇伯鲧心急如焚,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崇伯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这一招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如果抛弃了神性的话,所谓“息石”“息壤”,很可能就是尧帝的私有财产,是天子观光游览的圣山。圣山在当时是不可侵犯的,动用圣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按规定动用。崇伯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就等于是藐视天子,因此引起四任帝姜密的极大不满。
第十一卷第七章六任帝姜密(二)
尧帝姜密共有十个儿子,他的元妃名叫女皇,是散宜氏的女子。帝裘二年(丁酉,前2184)女皇为尧帝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姜朱。
帝密十八年(甲戌,前2147),有人向天子告发,说尧帝的长子姜朱为了谋求天子之位,结党营私,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姜密很生气,他虽然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但有人举报,他又不能不无动于衷,只好狠了狠心,把他封在了丹水(今河北冀东滦河),限他三日内即刻动身,不得滞留朝中。当时的丹水远离帝都,是一处很偏僻的地方,把姜朱一家封到那里,实际上就是把他们全家流放到了边远地区。
关于丹水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经,南山经》载:“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判断当时的丹水很可能就是流经今河北冀东的滦河。滦河源出于河北承德市丰宁县境内的巴延图尔古山麓,其地有山名窟窿山,窟窿山亦称穴山。其水北流进入内蒙,与发源于赤峰市红山的吐里根河汇合,然后南流。红山又称丹山,丹山之水与穴山之水汇合,古人称之为丹水(非今之丹水),今称滦河,其水南流,经今丰宁、滦平、承德、宽城、兴隆、迁安、迁西、卢龙、滦县、滦南等市县,于昌黎、乐亭两县交界处注入渤海。
帝密二十年(丙子,前,2145),尧帝姜密年老,召集大臣们推选天子的继承人。许多大臣都建议传位于尧帝的长子姜朱,姜密却摇头说:“朱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他品行不端,传位于他对天下百姓不利,我不能为了使他一人得利而让天下人受害。”大臣们很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冀州贤者舜,说舜以孝闻名天下,品德高尚,万民敬仰,有天子德义。
尧帝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先详细调查了舜的身世,得知舜乃一千五百年前颛顼高阳氏的后代,世代为贵族。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穷蝉,穷蝉传十世名敬康,敬康传十世名勾芒,勾芒传十世名桥牛,桥牛传十世名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亲。舜的母亲早亡,父亲又续娶了一位后妻,成为他的继母。继母后来怀孕生下一子,取名象。父母偏疼小儿子,对舜进行歧视和虐待,但舜胸怀大度,始终对他们进行忍让,赢得了乡邻们的好评。尧帝便让舜入朝为官,把他封在了虞邑(今山西永济市),号有虞氏。此后舜始称虞舜。
尧帝姜密执政时期,除了大洪水造成的天灾之外,一些势力强大的贵族和功臣也开始居功自傲为所欲为,人为的动乱也时有发生。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使,帝尧陶唐氏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尧帝姜密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智力平平,难以担当治国重任,他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有治国能力的人来挽救行将衰亡的唐尧政权。尧帝姜密见到了舜以后,从他的举止言行和他在百姓中的口碑里了解到,舜确实是个人才。姜密思忖:我的十个儿子都平庸无能,看来是指望不上了,这个舜倒是具备天子之德,如今我的两个小女儿尚在闺中,如果召他入赘,让他成为我的女婿,然后传位与他,即可保我唐尧政权的延续,自己也可给后人留下让贤的美名,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没过多久,尧帝姜密便把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同时嫁给了舜,并且让九个儿子与他交往,从而形成牢固的血缘家族势力。
紧接着,尧帝姜密又任命舜为百官之长,让他代替天子去巡视天下。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前2144),崇伯鲧治水初见成效,很是高兴,心想:我如果治水成功,尧帝一定会重用我,最起码也得提拔我为辅政大臣。他正欲使人往帝都报喜,忽帝都派信使送来消息,说天子已经选定舜为帝位继承人,位列三公之首。
崇伯鲧大怒,气呼呼地对信使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之首,此帝之不公也!。”便使人随同信使入朝质问,以示抗议!
尧帝姜密问计于虞舜。
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使天下宁静,必须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
尧帝姜密觉得舜的主意很对,便授权给他,让他设计逮捕四凶族的大酋长,然后迫使其族远迁于边远蛮荒之地。
于是,舜接连设计,先后逮捕了共工氏、鹳兜氏、三苗氏、有崇氏的大酋长,将共工氏族流放到幽州(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将鹳兜氏族流放到崇山(今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将三苗氏族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市南),将有崇氏族流放到羽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南)。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前2143),虞舜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这时有崇氏族中一位自称为禹的少年挺身而出,指责虞舜说:“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许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终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吟良久方说:“你父治水无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领导治水,我看你身强体壮精明强干,不如让我来奏明天子,保举你来领导治水。”就这样,舜把禹带回帝都,向尧帝姜密推荐他代父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前2142),尧帝姜密任命禹为司空,代替他的父亲鲧领导治水。他认真地研究了父亲的治水经验,觉得父亲“开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诸水归海”的治水经验是可行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可见尧帝和舜对父亲的治罪,并非是因为治水,一定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帝密二十四年(庚辰,前2141),尧帝姜密率领文武百官祭天拜祖,正式立舜为天子继承人。正月初六,虞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帝的任命,正式代理朝政。尧帝退居二线,成为挂名天子。
帝密二十五年(辛巳前2140),虞舜第二次代天子巡游天下,先后巡狩了四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八大诸侯(八个大的部落联盟)。
第十一卷第八章六任帝姜密(三)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前2139),崇伯鲧被流放到羽山后,对尧帝和舜又恼又恨,自己全身心扑在治水大业上,辛苦操劳将近十年,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和封赏,反而落得个流放他乡的下场,真是可恼可恨!可是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不久他便恼恨成疾,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二岁。崇伯鲧死后,遗体葬在了羽山。崇伯鲧的儿子羽因忙于治水,无暇回去看望父亲,父亲死时他完全不知道,因此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父亲死后月余,他才得到凶信,只好在治水前线望空拜祭,放声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前2138),司空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努力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天下,赢得民心。他认为,他的父亲崇伯鲧是尧和舜迫害致死,这杀父之仇将来一定要报。禹治水仍采用的是父亲鲧的治水方法,筑坝挖沟(远古时称河为沟),清理河道。筑坝时,仍使用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镇河妖。可是,天子并没有因为他动用了息石和息壤而对他治罪。可见,天子治鲧之罪,并非是因为他盗用了“息石”和“息壤”,而是因为他与虞舜争权。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前2137),禹在治水工程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居住在黄河沿岸的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不允许禹在他们的土地上开挖河道,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请,要求建立一支维护治水的专业武装部队,对阻挠治水的部族进行打击和征伐。这一建议得到了尧帝和虞舜的支持,于是,禹便挑选一批勇武的壮士组成军队,使专人对这支军队进行军事训练。接着便开始以武力征伐那些阻挠开挖河道的部族,迫使他们牺牲局部利益,顾全治水的大局。
帝密二十九年(乙酉,前2136),司空禹先后以武力征服了曹、魏、屈骜、有扈等诸候国,不但使治水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还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
帝密三十年(丙戌,前2135),虞舜向尧帝举荐十六族。当时在颛顼高阳氏族中有八名才子,他们的名字是苍舒、隤敱(tui.ai)、梼戭(tao.yan)、大临、尨降、廷坚、仲容、仲达,号称八恺。在帝喾高辛氏族中也有八名贤者,他们的名字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号称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在国中威望很高,但尧帝姜密担心他们相互勾结,将来会把他架空了,因此一直不敢重用他们。此时虞舜已经全面控制了唐尧政权,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不听尧帝姜密的劝阻,果断地起用了“八恺”和“八元”,任命“八恺”去抓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主管经济;任命八元去抓德政、教育、民俗,主管政治。“八恺”和“八元”对虞舜更加敬重,虞舜在朝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尧帝姜密。
帝密三十一年(丁亥,前2134),虞舜为了扫除自己称帝的障碍,开始以武力镇压国中的敌对势力。虞舜除掉“四凶”后,又把打击的苗头对准了“四恶”。当时国中有四个品质恶劣的氏族,一是阴险凶狠的混沌氏,二是毁信弃义的穷奇氏,三是为非作歹的梼杌氏,四是贪财多欲的饕餮氏。多年来,尧帝姜密一直对他们姑息宽容,使他们在国中肆意妄为,影响极坏。虞舜对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打击,把四个家族全部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
帝密三十二年(戊子,前2133),虞舜为了打击和镇压反对他的敌对势力,维护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法制,制定了五刑,这五刑是:墨、劓(yi)、剕(fei)、宫、大辟。对那些犯上作乱,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之徒进行严厉的惩罚。
帝密三十三年(己丑,前2132),虞舜命人在陶邑(又称成阳,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县西北)修建行宫。这是尧帝姜密执政时期唯一的一次修建行宫。
帝密三十四年(庚寅,前2131),成阳宫建成。尧帝姜密率部分大臣出游,住宿在成阳宫。这一年,司空禹治水基本成功,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史书上记载,这一年有一只神龟出于洛水,背上负着一块青石,青石上刻有远古符号文字。禹使人寻访当时的知名学者辩认,学者看后告诉他,这是圣祖燧人氏所创的“洛书”,距今已有五千余年。当时传说“得洛书者必得天下”,从此禹便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前2130),司空禹自公元前2139年开始领导治水,他亲率治水大军与洪水搏斗,筑堤开渠,引百川归海,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尧帝姜密十分高兴,为了表彰禹的功勋,将禹封在了高密(即阳翟,其地在今河南禹州市),并赐给她黑色的玉圭,特许他手捧着玉圭入朝。禹凯旋归来,都城百姓欢声雷动,大家夹道欢迎治水英雄入城。禹入朝拜见虞舜,并献上自己亲手绘制的九州图。
帝密三十六年(壬辰,前2129),虞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和真知灼见,认为禹划定的九州不合适,下令把九州改成了十二州。禹划定的九州是: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扬州、青州、兖州、冀州。舜认为,冀州和青州过大,从冀州中分出幽州和并州,从青州中分出营州,合为十二州。
尧帝姜密四十四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在他执政的最后十几年,他已经没有实权,只是一位挂名的天子。帝密三十七年(癸巳,前2128)秋天,姜密病死于原阳宫中,终年八十一岁。遗体葬在原阳谷林(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西北谷堆),帝号密,尊称唐尧、尊号帝尧陶唐氏。
尧帝死后,舜正式即位称帝。舜称帝后不久,便把帝都迁到了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建立起帝舜有虞氏政权。
帝尧陶唐氏政权结束。
标签: 唐尧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