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犀牛历史 122 0

引言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唐代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闪耀着华美的光芒,以广阔的心胸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体系,对后代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现代版的“唐装”主要以继承唐代服装款式元素为主,并加入不少当今设计师所秉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综合在一起的中华“唐装”。那娇艳欲滴的织锦,巧夺天工的刺绣,依然让我们领略到了大唐的遗风。经历了闭关锁国、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一度被世人遗忘,唐代服饰的遗风只能透过墨香去感悟。

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在世界时尚舞台上熠熠生辉,很多外国知名服装品牌纷纷刮起中国风的狂潮。那么身处大唐盛世的古人们到底有哪些独特的服饰风格可以延留至今呢?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一、唐装设计之传承唐代男装的特点唐朝与历代相比,男子服装的特点有更为鲜明的个性改变,这与唐代的文化差异有关。唐代舆服是阶级的象征,主要制成隋式的样子,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帝王的冕服共有六种,绘有十二章纹,常在参加祭祀、大典朝会等场合穿着。而唐代普通男性穿的公服、便服则比较简单,主要样式以圆领袍衫为主。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韩漯《文苑图》

在韩漯的《文苑图》中绘有穿袍服,戴幞头的唐代文人吟诗作画的场景,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也穿着圆领袍,可见在唐代“幞头袍衫”是最普遍的穿着。早期的袍服多为大袖,后来受胡服文化的影响,衣袖变得紧窄而长。

唐代军戎服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称“唐十三铠”,因盛唐时期奢侈之风严重,军戎服饰逐渐失去了使用功能,变成了装饰性很强的豪华礼服。安史之乱后,由于从纵横沙场的需要,军装重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到晚唐才形成固定的基本样式。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女装的特点唐代女子主要的服饰为襦裙装,她们所穿着的服装需要用不同的面料进行表现。唐代特别重视衣饰,从贵妇、宫女到百姓妇女的锦衣绣襦。唐代面料丰富,纺织工艺精湛,在整个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唐少朝府监织染署就是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面料生产,有着精密的劳动分工,是唐朝所独有的。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女性上衣日渐短小,随之裙腰位置越来越高,为了穿脱方便上衣长度短到腰线位置,按照领子形式的不同分为交领和对襟。

流行的高腰束裙,几乎与胸平齐,就是在当时十分受欢迎的“齐胸襦裙”。上衣大多为长袖对襟,上衣塞入裙中。也有的外衣是半袖,袖长及肘,衣长至腰,有无​领、翻领、对襟套头四种领形。并配以披帛搭在肩上,环绕于手臂,披帛多为薄纱罗。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捣练图》

据资料记载,很多男子也穿,但就目前敦煌壁画考察来说除了船夫穿着其他很少见。例如《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里所描绘的女子穿着形象就很典型。

中国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有比较严苛的要求,如“三从四德”,行为思想受到约束。到了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外交频繁,武则天称帝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社交活动空间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扩展,当时思想与国风开放,崇尚以胖为美,在服装上为了表现出唐代女性美的特点演变出“袒胸装”,一般是由上衣衫与高腰长裙两部分构成,并配以披帛。

整体廓形为上紧下松,面料多为轻盈飘逸的丝绸,尽显唐代女子的性感柔美。现今体现出唐代文化特点的抹胸结构是极其相似的,整体感觉性感,大气,适合聚会、旅行等多种场合穿着。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袒胸装”的外衣袖子是透明的薄纱罗长衫,皮肤若隐若现。长袖衫的特点就是袖宽很大,有的过尺,衣长拖地四五寸。李德裕时任淮南观察使时,曾颁布了一些法令进行限制,规定妇女的衣袖超过四尺的减小为一尺五寸;裙摆落地超过五寸的,减少为三寸。最初袒胸装在歌伎舞女中很流行,后来宫廷贵妇也开始纷纷效仿,并引以为尚,以至于后来又传到民间引起全民追捧。

如施肩吾的“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就是对袒胸装的描绘。《簪花侍女图》里的女性体态十分丰盈,胸前似瑞雪,极具富贵之态。此外,在唐代敦煌壁画、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骑俑和唐懿德太子墓的浮雕中有也袒胸装的形象。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簪花侍女图》

唐代女裙艳丽丰富,红色是当时特别流行的颜色。虽然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但在裙子的制作上,唐代女子的裙子大多以高腰或束胸为主,这会使人显得特别高痩。唐初流行的小袖长裙,裙高至胸部以下,常用绫罗两色拼合,形成褶皱的效果,例如在诗文中提及的 “裙拖六幅湘江水”所描绘的就是这种长裙样式。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裙子的式样可能大同小异,但是制作方法上却有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张雄墓中女俑的间色裙,以红黄两色织物共三十余片裙片相间拼合而成。

花间裙在初唐广受大家的欢迎,就连人人尊崇的天后—武则天的日常装扮便是这种形成特有褶皱的花间裙。而且,武则天穿的花间裙仅以七条彩色帛条相拼而成,是在遵守节俭之道,这一点曾在《旧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武则天花间裙

二、外来文化对唐代服饰的影响胡服的特点唐中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和波斯地区等服饰风格涌入内地,成为一种穿着风尚。胡服的盛行与当时流行的柘枝舞、胡旋舞密不可分。胡旋舞最初来自于西域胡人的乐舞,唐玄宗本人对胡旋舞也甚是喜爱,因此在宫中备受欢迎,成一种新的风尚标,据说在当时已经到了人人都开始研习舞蹈的地步。后来不仅曲风、舞步传入内地,西域诸国还会向唐朝进贡最会跳胡旋舞的姑娘。

从对舞蹈的崇尚发展到对舞服的模仿,霓虹羽衣曲的舞姬服饰被寻常百姓效仿,逐渐成为常服着装,舞服飘逸灵动夸张。现代舞台服装也保有这种风格特点,更加的飘逸、丰富,当时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妆”的盛况。

诗人也常作诗吟诵胡旋舞,如刘禹锡的“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所描写的就是胡旋舞的灵动飘逸。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胡服对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响。唐代的女子擅长骑马,所以,适宜骑马佩戴的帷帽便成为女子骑马的特定装束。

古代服饰档案|“云想衣裳花想容”,带你领略唐代服饰文化的遗风

胡服

早期的胡服主要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这时期的主要服饰形象特征是高髻发型,头上佩戴尖锥形状的浑脱花帽,身穿翻领的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装饰,腰部佩戴细镂带,下身穿条纹图案的毛织面料,脚穿比较软的锦缎空靴,眉间画有黄星靥子,面颊上有月牙儿形状装饰。

新疆吐略沟出土发现的残絹画上的服饰属于早期式样,虽然损坏很严重,领袖的拼合及手臂的处理和原来可能也有差异,但是从完整的头部来看,领和袖的色彩十分鲜明,其材料是唐初流行的来自川蜀的团窠瑞锦,形象妆容与同时期墓葬棺中画的伏羲、女娲非常相似。

总结唐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斑斓惊异,胡服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内容。而现代服装设计中翻领服装就是受胡服领形的影响,多用在大衣、西服开衫等款式上,风格更加多样化。我们从中领略到唐代传统服饰遗风的瑰丽华美,从而推动服装设计师们积累文化理念,寻找灵感,进行创新设计,继承发扬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空间宽大、解放躯体、释放人性、舒展大气、雍容华贵,把宽衣文化发展的淋漓尽致,我们应该汲取历史文化,保留有唐代遗风的服装设计。构建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做到以自己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内涵为依托,构建属于自己民族文化韵味的服饰,让唐代服饰的遗风感染更多的人,让世界更深刻的认识中国风。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敦煌图案》

《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

标签: 唐朝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