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史之乱算是唐朝的转折点,还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呢?
唐朝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是一个瑰丽多姿、浓墨重彩的时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的繁荣达到了的巅峰。然而安史之乱的出现,摧毁了这一切,自此以后唐朝陡转急下,由盛而衰。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一、唐玄宗不作为,为安史之乱埋下引信。大唐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在21帝王当中,励精图治者不在少数,否则也不可能存世289年。所以我们知道,大唐的繁荣离不开每位少帝老臣的勤政与担当。唐朝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达到空前的繁荣与稳定。
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许是唐玄宗过惯了盛世繁华的生活,亦或许是开元盛世的景象迷乱了心性,总之唐玄宗后期已经没有了他开始时的励精图治。后期的他特别宠幸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还把朝廷要事交与李林甫全权打理。众所周知,李林甫惯使权术,对唐玄宗拍须溜马,对下面却独断专行,是一个滥用职权、霍霍朝纲的角色。李林甫之后,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继任宰相。可以说,杨国忠在败坏朝纲上与李林甫“心心相惜”,他是李林甫的升级版,贪污受贿、排除异己,专权误国,他样样干的“出彩”。一度盛世繁华的景象也开始自上而下逐渐失色。
赵翼《唐女祸》:“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崔群:“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君主不作为,朝纲败坏,江河日下,这些不利因素恰好为一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安史之乱,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安禄山与史思明,举起反唐大旗。安史之乱也叫天宝(唐玄宗后改年号)之乱,因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起的反唐叛乱,故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源头焦点,是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中央和藩镇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之前有交代,由于李隆基不思朝政,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已经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再加上后来的杨国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最终加剧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话分两头,安禄山一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也一度被封为东平郡王。天宝十四年,在朝廷上下政治腐败,经济腐朽、民族仇视以及民怨沸腾的大社会背景下,安禄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点燃了安史之乱的引信。这场战乱,也彻底打破了不灭盛唐的神话。
三、无以疗伤不作为,一蹶不振难重头。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历时长达8年之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场战乱已经造成了兵革不息、经济倾颓,中央和割据势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失去了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后来,随着吐蕃势力的壮大和慢慢渗入,大唐已然岌岌可危。
无以疗伤不作为。有些深刻的惨痛教训会让人砥砺奋进,让国家重振雄风,而有些毁灭性的击打,则是一蹶不振后的凄惨与不可回溯。以史为鉴,以史明智。千古帝王,也许只有经历了风华和苦楚之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国皇帝的一片丹心。
《旧唐书·郭子仪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对于安史之乱给大唐的影响,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标签: 唐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