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犀牛历史 136 0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延续了八年之久,给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严重的破坏。

给当时北方中原广大地区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也阻碍了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严重地摧残了北方经济,给人民带来一场浩劫。在战乱期间,长安洛阳一带受到交战双方军队来来去去的洗劫,一度还被吐蕃趁虚侵入,战后出现了人烟断绝,野兽出没的景象。

由于人民大量死于兵灾并在战乱中大量流亡,唐政府所控制的户数由战前的900多万户下降到不足200万户,中央政权元气大伤,实力削弱。

在利用地方兵力平定变乱的过程中,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张,出现了更多的割据一方的军阀,从此唐帝国由统一走向了分裂的道路。可以说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唐帝国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它是藩镇割据的开端,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是安史之乱的继续和发展。

事实上,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被平定了下来。

唐朝中央政权并没有真正地收复成为安史之乱基地的河北。史朝义失败之后,一批安史集团的降将在地方上还有相当的实力。

为了保存实力,向负责平定河北的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表示降服。而朴固怀恩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取政治资本,就向朝廷建议让这批降将在河北地区分别担任节度使。

其中势力发展最大的是安史集团的骨干田承嗣,李宝成,李怀先,他们分别建立了魏博镇、成德镇、卢龙镇,唐史上称作河北三镇。

此外还有一些藩镇也在安史之乱后不久就公然效仿,连接河北三镇与朝廷对抗,比如淄青镇、淮西镇。

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完全不遵守朝廷的政令,自行任命官吏,制定法律,掌握地方的财赋,不向中央上缴,建立强大的军队,形成割据政权。他们的职位或由亲属世或被部将攘夺,朝廷不能干预,只是事后授与旌节,形式上予以承认。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不仅实力削弱,元气大伤,而且宦官的权力恶性膨胀,在官僚集团中有出现了朋党之争,朝政越来越紊乱。唐朝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对藩镇割据的方针政策举棋不定。

以牛僧孺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形成了两大官僚集团。牛李党长达40年之久,为了集团的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利益,互相挤兑,彼此反对。

李德裕主张平叛藩镇,牛僧儒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放任的政策,反对平叛藩镇。他们在平定藩镇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唐文宗对问题的举棋不定。

藩镇与藩镇之间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有时彼此勾结,有时互相争夺火拼,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常发生。唐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没有制服藩镇的实力,只能采取以藩镇制藩镇的政策。在战争过程中,交战双方经常勾结起来反对朝廷或者另一方政使得矛盾更加复杂,战乱更加扩大。

有时候发动叛乱的藩镇被平定取消了,其地盘却又被平定叛乱的藩镇所吞并。比如李正已本来拥有十个州,通过战争扩大到了十五个州。

所以,安史之乱表面上被平定了,但它给唐王朝带来严重的破坏,唐朝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

标签: 唐朝由盛转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