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一生中做了两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
第一件事:杨坚以辅政大臣和当朝宰相的身份直接从外孙——北周周静帝手里抢过皇位,是历史上很少的没经过大规模流血战争就建立的国家。
第二件事:废除太子杨勇,让儿子杨广继承皇位,直接导致了隋朝像秦朝一样,二代而亡。
这两件事,一直伴随着隋朝的兴衰,也一直成为隋朝的诟病,谈起隋朝,人们看到的大多是他的短命、暴虐、造反。记住的也是隋唐演义中的造反的那些英雄。
大多数人忽略甚至忘记了隋文帝杨坚的历史贡献。
杨坚建立隋朝之前,天下大乱已经将近300年,连年的战争让国家人口急剧减少,到北周末年,北周、北齐加上陈朝全国的人口只有3000多万。
杨坚是个幸运的人,他生长在乱世的末尾,是北魏十二大柱国将军之一杨忠的长子,出身贵族,人缘极好,个人能力强,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周宣帝的“天元大皇后”,周宣帝死后,杨丽华的老爸杨坚成了辅政大臣,当朝宰相,一年后,杨坚诛杀了女婿周宣帝宇文赟的五个叔叔——宇文招、宇文纯、宇文达、宇文盛、宇文逌。
然后又废杀了8岁的外孙周静帝宇文阐,建立了隋朝。杨坚成了隋文帝。
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经过战争而建立的新王朝。
杨坚建立隋朝并不仅仅是想从宇文家的后代手中夺得皇位,享受百官万民的朝拜。他真正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和平昌盛的大一统社会,让老百姓不再颠沛流离,这是他的理想。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让普天下的百姓第一次认识到了“大一统”的便利。
隋文帝也想和秦始皇一样,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也是历代帝王的梦想,不过,隋文帝准确地踏准了时代的节奏,把握了时代的需要,在五胡乱华的末尾,在中国北方重新竖起了汉人政权的大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杨坚成功了,他成了隋文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和秦朝一样的大一统的中国,同时也是二世而亡。
尽管短命,隋朝却和秦朝一样,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短命、暴虐、造反并存。
一、隋文帝做了4件事,让隋朝是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
杨坚是一个勤勉的人,自从当上了一国之君,更是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帝王的那些吃喝玩乐,隋文帝不屑一顾,他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治国之中,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隋文帝做了4件事,奠定了隋唐繁荣的基础。
1、统一天下:打败突厥和陈朝
北齐和北周在中原并立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方的突厥成了北亚霸主,北齐和北周为了压倒对手,都争相结好突厥,每年都向突厥输送大量财物。突厥佗钵可汗曾高兴地说:我在南边的这两个儿子都孝顺,我怎么会担心穷呢!
隋朝建立后,这两个儿子不存在了,隋文帝不再给突厥输送财物,突厥大怒。
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第一夫人是北周的千金公主,赵王宇文招的女儿,
杨坚辅政后,诛杀了以赵王为首的“五王”消息传到突厥,千金公主非常伤心,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而隋朝建立后,蒙古草原正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整整一年都没有下雨下雪。没水也没草,牲畜大量死亡,突厥人要维持生存,也只能走打仗、抢掠这条路了。
于是,就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五月,突厥纠结40万大军向长城一线发起了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虽然隋朝刚刚立国不久,但隋文帝还是坚决主张,打!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经过3年的较量,突厥大败,突厥分为东西两个大部落集团,同时向隋朝称臣,东突厥南迁到漠南,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草原,成了隋朝的保护国。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历史上一直威胁中国的突厥被隋朝解除了。
隋朝解决了帝国北部的威胁,隋文帝平定江南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三国时期割据江东的东吴政算起权,南北分裂的时间将近三百年,江南地区先后建立了六个政权,就是东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这也就是所谓的“六朝”。
经过六个王朝的开发治理,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礼乐昌明,“六朝金粉”就是描述的六朝的繁华,和北方的“金戈铁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想统一南北,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轮到隋文帝来谋划统一大业了。
隋朝在隋文帝的带领下,兵强马壮,欣欣向荣,自身情况良好。
而和隋朝隔江对峙的是陈朝。陈朝的皇帝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陈叔宝,史称“陈后主”。陈后主就是《玉树后庭花》的作者,是个著名的昏君。
陈后主是个诗人、书法家,他眼里的人才,也都和他一样,是没有政治经验的文士。他还宠幸女色。奢侈享乐。
陈叔宝跟隋文帝能力根本没法比,因为隋朝的精心准备,也因为陈后主的昏聩无能,隋朝平陈战争异乎寻常地顺利结束了,主力部队甚至都没有出动,两个偏师将军就统一了江南。
自此,江南纳入隋朝的版图,南北方在分裂三百年后终于再次实现统一。
这也是中华民族继秦汉之后的第二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隋文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共同可汗,并被突厥尊称为“圣人可汗”
2、创立“三省六部制”,搭建国家君主制度
隋朝建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稳定、合理的国家制度,以此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隋文帝认为国家制度既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和平发展,机构的合理运行,又要维持皇帝的统治地位,不能让任何人有机会凌驾于皇帝之上,
这就需要官员之间的约束,这种约束必须定为制度才能够奏效。各个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彼此进行监督约束,这就是君主需要的制度。
为了使官制变得简洁、明确和直接,隋朝的中央机构设置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置令、仆射,门下省置纳言,内史省置监令,其职相当秦汉的宰相,共同制定法典政令,参与国家大事,并互相牵制。尚书省下设工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等六部,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除了三省六部之外,中央还有秘书、内侍两省,御史、都水两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
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3、创立科举制,打通寒门子弟的向上的通道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历史上的有为君主除了具备自身的良好素质外,还要具备甄别和利用人才的能力。如何有效地选拔出大量人才就是君主常会面临的问题。
隋朝之前的官员,基本上都出自氏族豪门和关陇集团,和普通百姓无缘,老百姓几乎没有可以当官的通道。
隋文帝是关陇贵族出身,鲜卑化的汉人,但思想却并不狭隘,他知道想要建立真正的大国,必须打破地域和集团的限制,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再为全国各地所用,
那是在开皇七年,隋朝正式规定每个州每年向朝廷推荐三名贡士,这三名贡士不限家庭背景,只要求品德和才学。
为了杜绝“走后门”现象的发生,推荐的人才必须集中到京城,由国家进行统一的考核,考试合格的人,才会安排官职,不合格的人则打发回家。
这就促使地方长官必须对自己推荐的人才负责。这就是千年科举制度的萌芽时期。从此,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进入科举取士。
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家世的普通读书人。科举制度在隋朝的萌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寒门子弟的命运,并且打破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这项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也选拔了无数人才,对于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
在开皇年间,隋朝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盛世的景象。在农村,实行“均田制”农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在这个时期,随着种田人数的增多,粮仓储备有了极大增长,农作物新品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工具等等也应运而生。
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又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更加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隋朝的丝织业和造瓷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此时的定州成为当时的丝织中心,生产的布匹以精美而闻名。
瓷器制造也向更为精巧的方向发展着,并且出现了玻璃器皿,精美绝伦。手工业也有了更加精细的分工和更加精美奢华的倾向。
经济的发展,让隋朝的国库越来越丰盈,国家有了更多的金钱发展,也奠定了唐朝的盛世繁华的基础。
二、历史上最节俭、最爱民的皇帝
隋文帝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平日里在宫中用膳,每餐也只允许出现一个荤菜;自己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就算是代步的马车坏了,他也从来不换新的,只是修理一下继续使用;他居住的宫殿,也不许有华丽的装饰,陈设也是十分朴素,根本就不像一个帝王居住的地方。
不但隋文帝节省,就连独孤皇后也同样勤俭,不穿华丽的衣服,不用华丽昂贵的布料,不戴精巧的首饰。在她的带领下,后宫的宫女身上的衣裙一穿数年,不敢有任何多余的装饰。都是素面朝天,从来不用脂粉。
有一次,隋文帝生病了,太医开的方子上需要一点脂粉下药。可是,负责煎药的人却找不到脂粉,于是命人去向后宫的侍女讨一些。结果,找遍了整个后宫也没有这种东西。由此可见,独孤皇后节俭到了什么程度。
还有一次,一个掌管后宫饮食的官员,用布袋装干姜送入宫中,恰好被隋文帝看见了。这个负责人当即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斥责,责备他浪费布料。要知道,当时,连隋文帝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用粗布制作的,这个官员连忙拼命认错,才免于被撤职。
隋文帝的节俭,让我们更认识了这位开国皇帝,只是为了百姓和国家,而不是为了享受。
在爱民方面,那更是其他朝代的皇上比不了的,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闹饥荒,隋文帝没办法,只好带着老百姓到洛阳去讨生活,这在当时叫作“就食”。
一路上,文帝就跟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高水长、路窄人多,走着走着,老百姓不免就挤进皇帝的卫队里了,离皇帝这么近,防护工作当然难做。卫队出于安全考虑,想把老百姓赶到一边去,没想到隋文帝不干了,不仅不驱赶老百姓,看见老百姓拖家带口的,自己还赶忙退到路边,让老百姓先过。
遇到山路崎岖的地方,他又让卫兵把老百姓肩头的担子接过来,放在马上。这样爱民如子,把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历史上,这种皇帝几乎没有,隋文帝真的可称得上爱民如子。
隋朝经过了隋文帝的治理,人口由刚建立隋朝时的全国三千多万,到隋末仅用三十几年的时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达到了五千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干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实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缴其税,不仅使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政府的税收也有了保障。
就这样,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隋朝变成了一个富裕、文明的国家。它的仓库里堆着五六十年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金钱。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感慨,他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到了唐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时候,还是吃的隋朝的粮食。
可是这样一个文明、富裕的国家怎么就这么短命呢?关注下一篇文章《悲情天子——隋炀帝,一个中国历史上备受唾骂的皇帝》会告诉你答案
标签: 唐朝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