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品级之参考
文/李华铭
图/网络
第一篇
古代官员品级和现在官员品级之参考
我国古代官制从魏晋南北朝时就开始分为九品十八级,即九品中正制。至隋唐起这个官制就很完善了,此后一至延续到清末都牢固地固定在九品十八级上。
即从一品到九品,每个品级分正和从两级,如正一品和从一品以此类推到正九品和从九品。
正一品和从一品一般都是荣誉官阶很少授于有实职的官员,比较通常的是授给太师等虚职官员。
正二品和从二品一般是授给宰相一级的官员,如隋唐的三省长官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
从二品至正三品从三品一般是授于
部尚书和御史台长官。
六部的副长官即侍郎一般都是从三品的品级,也有的是四品。
从五品的品级开始一般都是各部的中高级官员,如各部的员外郎。
六品左右就是各部的郎中。
六品以下至七品就是各部的办事人员了,也就是各部的给事中一职
这里要说一下御史台的御史虽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是因为握有风闻弹奏之特权,所以在朝廷的能量不能小觑。
地方官员中的品级如下:
一州太守或一州知府一般是五品或以下,
一县之长即县令一般是正七品,品级虽小却手握一县的所有大权父母官就是说的这些七品小官。
七品以下基本上就是芝麻官了
注:何为风闻弹奏?
风闻弹奏是古代朝廷赋于御史的一种工作特权,御史是监察官员,职责就是纠察百官,所谓风闻弹奏就是不用什么切实的证据,只要听到一点风声御史就可以对官员提起弹劾,故而曰风闻弹奏
到了明清两朝由于设立了省级地方机构,其最高官员品级一般都能达到三品有的甚至于可以达到二品或从二品,如明朝的巡抚或清朝的总督等官员,而主管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就是三品大员。
现在中国官员品级虽不能和古代官员品级相类比,但可以大致参考。
正二品:
全国人大委员长
全国政协主
国务院总理
从二品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
正三品
各部部长、各省长,直辖市市长
从三品
前项副职
四品~从四品
各主要部委的司局长
各计划单列市的市长
大地级市的市长
五品
一般小部委首长
各省地级市主官
六品
五品之副职
七品
县级主官~各部委处级官员
八品~从八品
科级、副科级小官
如街道办事处主任
九品
股级、副股级办事员
注:直辖市和省同级
第二篇
古代官员“丁忧、夺情"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即从西汉一直到清朝末年,对于朝廷命官一直有一项必须要执行的制度~“丁忧”,而且官员的品级越高,这项制席的执行越不能馬虎。
什么是“丁忧"?
这是古代朝廷针对官员的一项特殊规定,就是所有官员在遇到父母亡故时,从接到消息之日起就要停止履行职务并上报朝廷,并立即回到亡故父母的安葬地守孝三年,也称为“守制"
这个三年是一个虚数,实际上是守制二十七个月。
中国古代统治者除少数暴君外,大多数都会标傍以孝治天下,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上至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对于遵守这个“孝”字都极其看重,这个“孝"字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当父母亡故时官员丁忧为父母守制实际上是彰显了统治者提倡孝道进而使官员和百姓为朝廷尽忠的需要。
因为一个对父母竭尽孝道的人对朝廷大抵上也会尽忠的。
和“丁忧”这个制度相对应的还有一项规定“夺情”。
什么是“夺情”?
所谓夺情,就是朝廷对于正处在丁忧状态或将要丁忧的官员,由于国家事务的急切需要,或正在边境保卫国家的将领和有关官员经过皇帝的特批,可以停止丁忧或暂缓丁忧直至取消丁忧,也就是国家的利益大于官员的尽孝行为。
不过夺情对应该丁忧的官员有极大的风险,既使有皇帝的特批丁忧官员也不敢轻易动启动夺情程序,这是因为
不孝的道德损失实在太大。
大明王朝的中兴名相张居正就是因为使用了夺情之权在父親去世后没有停官丁忧,而遭到了大批官员的弹劾!
另外对于这两项制度朝廷还有一项变通措施~“起复”。
所谓起复,就是朝廷对于正在丁忧的官员,因为政务的需要,可以充许他结束丁忧恢复职务,但是必须穿着素服办公,且在生活上还有很多规定。
同样,处于丁忧阶段的官员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对于起复也是尽量避免。
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都标傍的以孝治天下的宗旨通过丁忧与夺情这两项特别的制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篇
浅谈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
及其职责
一、关于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最多改些名称。
2、三省的名称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3、六部的名称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二、三省各自的职责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其中三省的各自作用如下:
中书省
中书省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为皇帝制定诏书,同时贯彻皇帝的旨意制定各项政令。
门下省
门下省的职责主要是对中书省制定和根据皇帝的旨意下达的诏书进行审议,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度和国家利益,有权对不符合国家法度和国家利益的政令,诏书,甚至皇帝直接下达的诏书矛以退回重议,即行使封驳权。
尚书省
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机关,负责对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核同意的各项国家政令,皇帝下达的诏书所涉及的事项具体实行。
前述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均归尚书省统领。
三、三省的长官名称
中书省的第一把手称为“中书令"
门下省的第一把手称为“门下侍中"
尚书省的第一把手称为“尚书令”
四、三省制的作用
中国古代三省制是一个先进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三省各自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畅通和正确的得到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错误的政令和政策,使国家的法度得到遵守,国家利益得保障。
结来语:
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社会,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古代社会就没有法度,在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是暴君或昏君,那么国家的法度就会得到尊重,这里三省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一个社会要想稳定运行基本的法度必不可少!
第四篇
古代的御史台及御史
浅议中国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
文/李华铭
图/网络
一古代的监察机构
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建的专制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多次王朝更迭中,每个朝代都是高度极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专制社会就不需要国家法度,就不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就不需要对国家的各级权力机关进行恰当的约束,就不需要对各级官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管束,相反,中国古代的王朝都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制度和专门的机构来监察国家各级机关和官员的行为,
这个机构就是御史台,担任监察职责的官员称之为御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先秦时期就有御史大夫这一官职,而到了汉代就有了主管篮察的专门机构~御史台。
二.监察机构的名称和品级
御史台这一中央监察机构的名称一直沿续到元代,到明代这个机构的名称才改为都察院。
御史台的长官名为御史大夫,第二号首长名为御史中丞。都察院的长官名为右、左都御史。
御史台或都察院的一般官员名称为御史。
御史台首长的品级极高,几乎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首长品级相当,起码是从二品或以上,这一点和现在的中纪委相似。
御史的品级一般是六品或以下,最小不低于七品。
另外在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的下属机构中都有一个名为“给事中"中的官职,品级是七品,其职责就是纠察本部事宜的。
御史台和御史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部门或一个官员只要被御史台或御史盯上,麻烦就不会小。
御史的品级虽然只有六品~七品属于中下级官员,但是因为地位重要,往往一些高品级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在古代各朝代的平稳时期,御史台和御史对维护国家的基本法度,在兼顾朝廷和百姓利益方面对维护国家的统治确实有重要作用。
三.关于风闻弹奏或风闻奏事
在古代朝廷还赋于御史台或御史官员一项特权,即风闻弹奏和风闻奏事。
就是御史们可以不凭任何证据,只要是根据道听途说也就是风闻,就可以对官员提起纠察,而不用负提供证据之责,这一项特权更加大了御史台官员们权力。
不过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这一规定虽然有其正面作用,但有时也被利用来打击政敌,也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四.古代监察机构的作用
不管怎样中国古代的御史台和御史职责的设立,对于纠察各级机关的不当行为,纠察官员的不法行为显然有着积极意义。
现代社会国家的监察制度显然是从古代的这一制度沿续下来的。
标签: 明朝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