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犀牛历史 111 0

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了藩镇割据时期,本来朝廷原有统一全国的打算,但在与“河朔三镇”( 范阳、魏博、成德三镇 )一较高低时,发现人力、物力成本消耗太大,中央财政已负担不起;于是在打打和和之间,双方逐渐的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有了政治默契。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河朔三镇节度使的接班人由自己决定,改变了亲王遥领节度使的陈规,这样河朔三镇得到了极大的政治、经济实惠,而朝廷也保住了面子,可以暂时息事宁人以苟延残喘了。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安史之乱受灾区主要在北方,由于持续了八年,致使中原及北方的百姓大规模南迁,北方人和中原人南渡后,与当地民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重组,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公元780年,杨炎力主的“两税法”改革获成功,使社会更加趋向平民化。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此时,平民化的社会更有利于发展货币经济;由于江南没被战火,百姓生态没受破坏,而且江南各地节度使也普遍支持李唐王朝(最低表面上是这样的),这也是尽管唐朝中央军队兵力薄弱,但是朝廷仍然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没被河朔三镇等颠覆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这状态一直持续到唐末的黄巢起义,不畏艰难的起义军以流动方式作战,避实就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辗转于大江南北各省,使朝廷与三镇的平衡遭到了空前破坏,给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唐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江南各省份的生态遭受兵火,动摇了李唐王室的根本。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黄巢占领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此后无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的能力,扑灭黄巢起义的反而是已形成割据的藩镇势力;黄巢起义影响太大,彻底打破了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平衡;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结束23年后,寿终正寝,正式谢幕!

现在,唱起《梦回唐朝》我还潸然泪下!

标签: 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