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8世纪前期的唐朝,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俨然一副“国富民强”的盛世局面;但是公元8世纪后期的唐朝,却是家国动荡、王权倾危、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开元之治”所创造出的那副盛世景象赫然一去不返。今天笔者就从唐朝著名的现实派主义诗人“杜甫”的诗词入手,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
公元712年,从“杜甫”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一生早已和唐朝的盛衰绑在了一起,作为一位名传千古的“现实派主义诗人”,他一生所作的有着“诗史”之称的众多诗词,更是从一个别样的角度向我们倾诉着唐朝的盛衰历程。
青年杜甫水墨画像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句诗,出自杜甫于公元736年所作的《壮游》,“遨游于齐赵之间,一个人、一匹马,何等的清狂洒脱”,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杜甫气薄云天的豪迈与热情。
但是又有谁能想到,这首诗其实是在杜甫参加唐朝“科举进士考试”落榜后创作出来的,时年,杜甫年仅24岁,不过年轻的杜甫显然并没有因这次“落榜”而受到什么打击,大不了回头再考一次。
毕竟,此时的唐朝,国富民强、国力昌盛,唐玄宗力挽狂澜,结束了唐中宗、以及唐睿宗统治时期政局混乱的场面,一手打造出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
据杜佑所著的《通典》中记载:"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意思就是开元年间的物价低廉,交通虽然没有今日这般发达,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每个驿站都有“驴”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十分方便;道路两盘也皆有可供食客歇脚的“酒肆”,也就是吃饭喝酒的地方。而且政局安宁,治安稳定,出门远行也丝毫不用担心会有拦路的劫匪。
也正是此时唐朝的繁盛,给了杜甫“壮游”的底气,民间百姓的欢声笑语,打碎了杜甫“落榜”的郁郁不欢,让他有了再次参加科举的信心,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动力。
但是,在我们后世的眼中,此时唐朝繁盛的表面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社会矛盾,由于贵族阶层利益的争夺,导致土地兼日益激烈,继而又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外逃,“均田制”、“府兵制”以及“租庸调制”都面临着崩溃的局面,差的只是一个引发这些矛盾的导火索。
唐朝宰相李林甫剧照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句诗,出自杜甫于公元747年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到这时,已经35岁的杜甫一直都还坚信自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一定能够很快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身居要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现实却是杜甫一再碰壁,已经在长安城滞留了将近十年,难不成杜甫的才情都是假的?
自然不是,只能说问题出在了唐朝的朝堂上面,时任唐朝宰相的“李林甫”独揽朝政,重用“胡臣”致使“安禄山”做大不说,还大肆打压给皇帝上谏的“谏臣”,进一步加深了贵族阶层矛盾,朝纲混乱的一塌糊涂。
据五代时期的政治家“刘昫”在他监修的《旧唐书》中的说法:“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
意思就是李林甫这个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却凭借着阿谀奉承获得了统治者的欢心,这才登上了“宰相”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职位,并且还十分的嫉妒贤良之臣。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李林甫”而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人还不止“杜甫”一个,其它诸如“孟浩然”、“王昌龄”等人也皆是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的缘故才仕途坎坷,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紧随其后所爆发的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手主导的“安史之乱”,无疑就证明了这一点。
唐朝安史之乱战场描写插图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首诗,出自杜甫于公元757年所作的《北征》,此时,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
受频繁的战火的影响,整个唐朝的大地早已经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百姓民不聊生,但杜甫却依旧还在忧愁国家的命运什么时候才能好转,这种动乱的年代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虽然诗词中充斥着杜甫对这种现状的无奈,但字里行间却依旧很明显的能看出杜甫对“唐朝繁盛”的向往。
不过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个45岁的中老年了,没错,就是中老年人,按照唐朝当时的医疗条件,人类的平均寿命都不长,50岁基本上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人了。
唐朝不也正是如此吗,从“贞观之治”到“永徽之治”,再到“开元之治”,唐朝一步步的走上了唐朝盛世的顶峰,可是,却因为用人不淑,一场“安史之乱”,彻底的打破了唐朝盛世的局面,由盛转衰,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
就好比《旧唐书·郭子仪传》中所记载的:“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到处都是一片废墟不说,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只剩下荒郊野地里那时不时传来的豺狼嚎叫声,这是怎样的一副悲惨景象呀。
老迈的杜甫塑像
结束语直到公元763年,动乱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心忧万民,但却已经饱经沧桑的杜甫得知消息后,更是第一时间发出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感叹,那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悦。
然而很遗憾,“安史之乱”提前消耗了大唐太多的人力物力,伤到了大唐的根基,让大唐此后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再也未能出现“开元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
杜甫亦是如此,纵然杜甫有心再回洛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年迈体弱的身体,却成了阻拦他脚步的拦路虎。
也只能是举起酒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踏上高地遥望远方,一杯敬天地,一杯敬大唐,一杯敬自己!
【end】
标签: 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