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首劝学诗不知道激励了多少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博一个功名利禄,为了博一个美好前程。我们都知道,唐代是科举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今天这篇文章,日航君就想和大家谈一下唐代的学校制度以及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一飞冲天,是无数人的愿望
陈寅恪先生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关陇集团,认为正是关陇集团之操纵,才有了从北魏到隋唐的这一局面,大体上可概括为: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然而在唐王朝一统天下后,唐太宗等人又是雄才大略之皇帝,自然不会允许大权旁落的情况发生,自己的身家性命盛世王朝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一方面需要压制旧贵族的势力,利用普通民众的力量巩固自身统治;一方面又需要广泛搜集贵族阶级的人才,借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唐代科举制度便在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了。
在讲科举制度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一下唐代的学校制度。
北京的国子监
一、唐代学校是啥样?何谓学校?我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论断:
“最初学校是部分贵族的读书场所;在两汉成为了国家的最高学府;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成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明清的学校承袭自隋唐。”
唐代的学校则是承接着魏晋南北朝的旧制,扩大学习范围,分为六学,分别为:
“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
里面各个专业(我们姑且用专业一词)的学习人数都不太一样,如:
“国子学生三百人,太学生五百人,四门学生一千三百人,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
我们可见在其中四门、太学、国子等人数众多,而律学、书学、算学等学生人数甚少,由此也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的重点范围是在哪里。
繁华的长安城
在这其中,国子、太学、书学、算学的学制都是九年,其中四门毕业后可以升到太学,太学毕业后可以升到国子学,呈现一种阶梯分布状。
放假可能是大家很关心的一点。在唐代,每上十天学可以获得一天旬假,每年的五月份有“田假”,每年的九月有“授衣假”,其中“田假”和“授衣假”都是十五天。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是如何?唐代的学校在行政教学设置上也比较完善,有着“校长”(即国子祭酒)一名,“教务长”(即国子司业)两名,另外设置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如博士、助教、直讲等)多人。
现在基本上大学对于课业都有要求,如学分两学期不过半就要被开除。在古代,进了学校之后也不是说一帆风顺了,每一旬老师都要检查学生上一旬的作业情况,如果在校学生学业不精、不修法度,那么就有被退学的可能性。因此当时的学生们上课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古人也有被退学的风险啊
在唐太宗贞观时期,修建学舍一千二百间,选取了四方名儒充当学官,云集学生三千二百六十多人,其中不泛诸多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可以说是洋洋大观,开国学之盛,为一时之景。史书上记载:
“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后经历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学堂也迅速破败,曾经这种学堂盛世也只能留给人凭空怀念。唐宪宗时期,稍微恢复了元气的唐王朝再次开始了兴建学堂,但是这一次的规模已经远远小于前面的规模了,仅仅有国子生八十人,太学生七十人,四门生三百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十人。
很多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大唐学习
除了中央之外,在各地的州、县之中也设置有学校,州县学校的学生由州县长官挑补。每年十一月份,地方州县长官就会将优秀毕业生送到尚书省去应试,然后优秀的学子将继续深造或者做官为国家效力。各个地区依照自身情况的不同,学生生额的数量也有所不同。据记载:
“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人,下县二十人。”
三、学校之中学什么科目?在学校之中学习的科目主要是九经,九经又被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其中大经为《礼记》、《左传》;中经为《诗》、《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除此之外,《论语》、《孝经》二书也是学生所必须兼通的。
我们现在大学之中有学分制,需要一门课修够多少多少学分最终才能毕业。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学时制,根据所需要修的课本的难易程度不同要修行到相应的时间最终才可以毕业,根据记载:
“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他们不仅要学习相应的课本,而且还要熟悉时政,研习相应的政策方针,学习写时务策(有些像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还要常常练字,毕竟在古代,字迹好坏也是影响科举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
九经是重要的学习书目
当然,除了国子、太学、四门等的学习科目之外,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等的学习科目。因为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自然学习的书本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也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先说书学吧。什么是书学呢?书学就是中国古代专门培养相关书法人才的学校。书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石经》学三年,《说文》学两年,《字林》学一年。
然后是算学。算学,顾名思义就是与算数有关的学问了,也就是培养相关的数学人才。算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孙子》、《五曹》共学习一年,《九章》、《海岛》共学习三年,《张丘建》、《夏侯阳》共学习一年,《周髀算经》、《五经算》共学习一年,《缀术》学习四年,《缉古》学习三年,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参考书目。由此可见在唐代,如果想做一个专业学习数学的人员的话,那难度以及学习压力也是非常之大的,足够让一个人秃顶了。
正如同我们现在的课本都是有着专业的编辑工作室去进行编辑修订的。在唐代,为了方便学子们学习,也曾经编了《五经正义》作为标准版的课本。这一举动还要感谢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因此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多大儒一同编纂修订了《五经正义》,传播天下,供大家学习。这套书的影响十分久远,一直到了当代,我们这些人还从这套书中受益颇多。我们现在所看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均是从孔颖达等人编纂的《五经正义》中保存下来的。
五经正义
当然了,所学习的科目也不是那么固定且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因为统治者的喜好的不同而对学习的科目进行灵活变更。如唐玄宗时期崇尚玄学,因此天宝年间在中央学府中设置玄学博士一名,助教一名。专门学习玄学的学生数百人。课本主要是《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书目。
但是当时唐王朝将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紧紧地收拢在自己手上,因此严禁民间设立私学。哪怕有勤恳好学的学生在家里自学成才,在学成之后也必须经过州郡长官的保荐才可以上京参加考试。
唐太宗
四、总结不得不说,论其御民之术,唐太宗真的是数一数二的,毕竟他本人也曾经得意洋洋地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毕竟后人也称赞“太宗皇帝真长计,赚得英雄尽白头。”
通过对于考试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垄断,唐王朝很成功地收拢了一大笔人才,并且稳定了统治。另外不得不说,通过这种做法,唐王朝也很好地培养了一大笔人才,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唐六典》,《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通典》,《唐会要》,《隋唐五代史》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标签: 唐朝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