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闲谈《千年学府》

犀牛历史 131 0

千年学府特指中国古代岳麓书院及其后续发展而成的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由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今天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古老的书院建筑依然发挥着千年前创建之初的作用,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

百科名片

千年学府特指中国古代岳麓书院及其后续发展而成的的湖南大学。

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有一座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文化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

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园林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它们相互联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作为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则成为建筑的精华、文物的重点、精神的见证,依然在演绎着辉煌的历史,影响着新时代的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

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参天古树环绕拥抱,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五代时期(约958年前后)由智睿等二僧始建,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增拓而成。时设讲堂五间,名"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历宋、元、明、清至今,屡毁屡建。建筑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七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所建。粉墙黛瓦、梁柱粗实、方砖铺地、圆石柱础、缕空雕栏、空间宽阔高大,显示出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

讲堂的正中是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古代的老师在这里讲课。讲坛的上方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人们纪念朱熹和张轼两位先贤论讲于坛上而设的。朱熹和张轼都是中国理学史上的大家,同时齐名的集大成者。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从福建跋山涉水到岳麓书院讲学,与主教张轼会讲于坛上,从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以千计,人数之多,连池塘的水都被喝干了。

大师级学者汇聚书院

朱熹、张轼会讲时,分别是37岁和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他们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三天三夜论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听讲的学生也加入论争,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论争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使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更加拓展了,更增进了学术友情,开创了师长学术文化教育的高尚典范,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与莘莘学子。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集中了大量的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

从学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令人叹为观止,光是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正如余秋雨教授所言,"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古代教学以自学为主,老师每隔数日开讲一次,提纲挈领地讲些重点。上课时,学生自带蒲团席地而坐,以示尊师。学生从少年到花甲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老少学生济济一堂,凝神听讲,专心答问,那场景,想来令人顿生敬意。而那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更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实事求是的办学方针

当人们走近讲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悬檐下的"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又一次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

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在这里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处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妙药良方。

学堂的大厅中央悬挂着两块鎏金木匾,"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为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御赐。"学达性天"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同时告诉你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道南正脉"则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人文精神经久不衰

讲堂内另有八副对联。如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书: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书:岳麓书院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撰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在长沙这座城市中,岳麓书院所占的建筑比重很小很小,至于讲堂,更是微不足道的几所旧屋而已。然而,正是这处建筑,它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办学的传统,已作为社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地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民族繁荣昌盛而不懈追求与努力。

或许,这便是千年讲堂的神韵与魅力所在。

2中国书院制度自唐末兴起以来千数年之久为世人瞩目。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书院之前,东晋陶侃在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都曾在此开舍结庐。深爱岳麓山川之胜,栋宇之宏,流连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由官府投资创办。1001年(咸平四年),又由知州李允则向朝廷请以国子经籍。1015年(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之名声大振。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绍兴元年)修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

标签: 唐朝高等学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