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为了实施他早在隆中时就制定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策。自古治国“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也不例外,因此他亲率蜀军征讨孟获并“七擒七纵”,只是一种攻心、感化之策,算不得劳民伤财。他当蜀相期间,先派马忠、张嶷等率兵讨伐过汶山叛酋,由于二将正确执行了诸葛亮制定的“和抚”之策,很快就显出实效,达到了“西和诸戎”的战略目标。但对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夷的讨伐、和抚却没那么顺利,而是遇到了大麻烦。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亲率大军讨伐、招抚南中期间,其目的是延续前代对西南边疆的管理,拓展西蜀的战略生存空间,稳定国内局势。因此,南征势在必行。诸葛亮要完成统一北伐曹魏,必须安定国内,因而一定要平定南中少数民族屡屡发起的叛乱;同时,国力有限的蜀汉要征讨强大的曹魏,也必须要从南中取得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修补了和东吴的盟友关系,加上魏主曹丕大举兴兵攻击东吴,蜀汉已无北顾之忧。公元225年,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于是上表后主刘禅,决计南征。
孟获是南中地区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首领,史书上说他“夷、汉所服 ”,诸葛亮摸清楚这些情况后,便以强大的军力作后盾,并展开“攻心”、“怀柔”等心理战,以使桀骜不驯的孟获真心降服。
关于蜀国南征大军和孟获部落兵的战斗,《华阳国志·南中志》有详细记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 ’。亮以方务在北,而南公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是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这是对“诸葛亮七擒孟获”事迹的最早文字记载了。诸葛亮“七擒孟获”之事经《华阳国志》记述后,成书于东晋的《汉晋春秋》以及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都沿袭这个说法。因为这三部历史文献可信度高,虽有少数学者质疑此事并提出异议,但都拿不出有效证据,因此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研究三国史的学者都对此事持肯定态度。
古人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为征服南中各少数民族之心,在对孟获保持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对之展开了强大的心理攻势,以使他输的心服口服。
孟获性格顽梗,强悍诡谲,只有让他尝到屡战屡败,技穷道絕的苦涩滋味,使其既慑于蜀汉的兵威,又为诸葛丞相恩威并施的强大攻心术所深深折服,他才会五体投地并真心实意的归降蜀汉,并立誓永不复叛。孟获投降后,做了掌握一定实权的蜀汉命官,果然终其一生,再无反叛。
公元225年秋,经过3、4个月的艰苦征战,诸葛亮和李恢、马忠所率的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云南晋宁),结束了南中平叛的战事。没了后顾之忧,诸葛亮终于可以放心的空国而出,全力进行北伐曹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了。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标签: 诸葛亮七擒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