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犀牛历史 93 0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输赢言豪杰。无论谁输谁赢,从当时动乱的社会来看,都算英雄豪杰。

从最终的结局来看,诸葛亮病死于第五次北伐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境内),而司马懿终究靠拒不出战耗死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病死,算是司马懿赢了的话,那司马懿确实是赢了。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当然了,也许你会说这是司马懿的战略,司马懿采取拒不出战的战略,选择以不战消耗诸葛亮的粮草,哪怕诸葛亮以女人衣服侮辱司马懿,司马懿仍不为所动,最终达到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这个也没有什么问题,司马懿确实高明并且达到了目的,但问题的关健是:司马懿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策略?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一生的军事功绩:

1、斩孟达。孟达预谋反,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8日争行军1200里,破城斩孟达,如急风骤雨,快刀斩乱麻。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2、平辽东。司马懿采取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战术,仅用一年时间,平定辽东,城破后屠城筑京观,斩首两千,收编四万户,心狠手辣,毫不留情。

3、灭曹爽。高平陵政变前司马懿装疯卖傻,一等到机会毫不迟疑,立即行动,控制京城,派人诱降曹爽,之后食言族灭曹爽,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

4、伐王凌。车骑将军王凌在司马懿掌握朝政后不满,意欲谋反,被司马懿察觉,一面赦免王凌,一面果断率军出击,王凌自尽。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看出来了吗?司马懿的用兵风格是三个字:快、准、狠,再加上兵不厌诈的两面派风格,一击而中,将对方置于死地,毫不留情。

司马懿如此强势、雷厉风行,那为什么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却要采取这种消耗战呢?

那么就得了解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与司马懿发生的卤城之战,因为这是两人首次面对面的正面对决,此战魏军方面有主帅司马懿,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曜、讨蜀护军戴陵等,蜀军方面有主帅诸葛亮、征西大将军魏延、右将军高翔、后将军吴班、讨寇将军王平等。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诸葛亮远道而来,先是围攻祁山,后在上邽击败了郭淮和费曜,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种的麦子作为军粮,接着与司马懿上邽对峙,司马懿不出战,坚守以消耗蜀军粮草,诸葛亮回军卤城,司马懿紧贴诸葛亮到卤城,扎营与蜀军对峙,司马懿派张郃攻打南边蜀营,蜀将王平坚守,张郃不能攻克,司马懿亲自率军攻打诸葛亮的北营,结果大败,诸葛亮的战绩是:斩甲首三千、获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司马懿不敌,退却,诸葛亮粮尽,回军,结果诸葛亮一退,司马懿下令张郃追击,张郃是魏国仅剩的五子良将,此战,张郃中箭身亡,五子良将全部调零。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正国为卤城之战,司马懿大败,所以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再出击,避而不战,以消耗对付诸葛亮,哪怕诸葛亮把女人衣服弄出来侮辱司马懿,司马懿仍不为所动,从此龟缩不战,终于熬死了诸葛亮。

这么历害的司马懿遇到诸葛亮,根本就不敢出战,只能说明司马懿无论谋略、战术均不如诸葛亮。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意思就是说:

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况且与他对阵作战之人,不乏当代人杰。加上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他却反而频频主攻,所以虽说年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成功。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没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政治才能,但是却能击败司马懿,而且是以弱势击败强势,诸葛亮的背后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而司马懿的背后是手握天下九州的大魏,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再来看《三国志》斐注的一段记录: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如何界定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

大概的意思就是:

诸葛孔明只有魏国九分之一的巴蜀之地,来对抗北魏,率领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有饮马黄河及洛阳之志。

而司马仲达占据天下十倍于蜀汉的地盘,率优势兵力,占据坚城,只求保全自已,而让诸葛亮来去自如,凉州、雍州士兵不敢解下铠甲,中国之地战马不敢卸下马鞍,胜负的形势,早已决定!

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输赢,相信每个看到此文的人,都能很容易的分出来吧!

标签: 司马懿和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