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赋》学点啥第24期
将军:两千七百名郿县勇士,赶来雍城守卫!
……
秦王政:寡人封你等为百夫长,各领众人共同御敌,守住这雍城,便是守住了大秦。
士兵:诺。
将军:大秦的锐士们,备战!
士兵:大秦万年,大王万年,大秦万年,大王万年……。
《大秦赋》中秦王政到秦国旧都雍城举行亲政礼,他母亲的男宠嫪毐突然发难造反,想着要取秦王而代之,且他控制了秦国本土最大的守卫部队。
此时的秦王政可谓是岌岌可危。不过秦国的百姓显然是站在秦王这边。临近雍城的郿县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前往雍城参与可能的平乱之战。
秦王政也是放下身段,亲自到一线勉励郿县百姓守住雍城,等待还在边关囤积且忠于秦王的大军回援。
虽然秦王强调保护了他,就是保护了大秦,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普通人如此奋不顾身的投身上去,不符合人性。秦之后的朝代,逃兵现象可谓屡禁不减,民间更是直言好男不当兵,且更残酷的是,很多朝代把当兵作为一种刑法(充军)使用。可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上战场是很难让老百姓自愿。
因而很多人怀疑这群人是否真心的?《大秦赋》这么拍是不是瞎掰?
言归正史,《大秦赋》的演绎应该是正确的,但形成这种真心,并不是人性发展的结果,而是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
公元前359年前后,秦国迎来大变革,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一位叫商鞅的才子,响应秦孝公“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招贤,在秦国开展法家变法。
而这次变法的核心之一就是重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秦国的贵族选拔不再完全吃祖宗老本,要在朝廷上有作为,拿到好的官位,想自己这一脉的荣华富贵传承下去,必须上战场拿军功。
商鞅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普通百姓层面,只要获得足够的军功,就可以拿到曾经不可沾染的爵位,秦国贵族到百姓的通道被彻底打开。且为将爵位晋升透明化,产生国家公信力,老百姓愿意去做,商鞅书写与颁布了《二十等爵》制。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跟我们打游戏一样,只要“经验值”够了,就可以晋升下一级,而这个经验值,即为士兵们在战场上杀敌的人数——凭证为敌方士兵的脑袋。其中一级最好升,只需杀掉1个敌人,然后活下来。
更为重要的是,商鞅所设定的爵位并不是荣誉称号,是可以实打实的改善士兵个人的生活状态,譬如一级公士的爵位,就可以直接获得国家提供的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立马屌丝变人上人。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秦朝国家体系尚能维护赏罚之时,秦国的百姓,尤其是那些贫穷的百姓,他们对战争真的不是害怕,而是渴望。打仗是他们改变人生的重要机会,就跟此后的各朝读书人对科举制的痴迷一样。
因而《大秦赋》所演绎的自发保护秦王的事,从秦国因为军功制的存在,全国士兵渴战来看,完全是可能的,也肯定是真心的。
在这些士兵的眼里,哪里是保护大王,是在给自己挣荣华富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除了赏赐以外,《大秦赋》的百姓们自发去,还有一个诱因,那就是去找救兵的秦王亲信在郿县是高呼过救驾,这等于是秦王对听到此话之人的征发兵役,若有不从,待秦王平乱之后,极有可能追责,而这个追责下来往往就是“听调不听宣”的死罪。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装着听不到就好。但是从秦法来看这个成本和难度太高了。
秦国当时执行连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只要有1个邻居去了,其他人没有去,那么结果可能就是剩下的全死。
综上可见,老百姓确实是自发,但是可能并不是人性出发,是利益太诱人,惩罚太无情了。